历史沿革
1915年在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先进知识青年产生新的觉醒。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浙江青年奋起响应。广大青年学生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艰苦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全省出现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1920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宣中华等发起“一师风潮”和“驱逐齐夏”斗争,矛头指向反动政府。同时,义乌青年陈望道在家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全文,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先进青年看到改造中国社会的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在“劳工神圣”的口号下,杭州等地进步青年,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大办工人夜校、平民夜校和农村小学,宣传组织工农,指导工人罢工和开展衙前农民运动,坚定地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迅速结合起来,使自己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浙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浙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俞秀松、施存统直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活动。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陈独秀指派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等人组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浙江青年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叶天底等5人为成员,俞秀松任书记,至年底,浙江籍团员有10余人。党的“一大”后,中央局派党员从事恢复和加强青年团工作。俞秀松受团临时中央局指派,1922年4月19日,在杭州皮市巷3号,建立了浙江最早的团组织—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27人,俞秀松任书记。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浙江代表施存统、俞秀松出席会议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推选为书记。6月,根据团“一大”章程,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建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地方执行委员会。随后,团中央又到宁波、绍兴、温州、嘉兴等地建团。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带领青年积极投入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帮助工人纪念“五一”劳动节、创办工人夜校、工会组织和《责任》等革命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劳动者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1924年6月,成立团江浙皖区委兼上海地委领导全省团工作。1925年1月,团“三大”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会后,团中央撤消了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委,浙江各地团组织又直属团中央领导。1927年2月,北伐军进驻浙江,共青团组织发展很快,至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前夕,全省有杭州、宁波两个团地委和绍兴、温州、嘉兴、诸暨、余姚(党团合一支部)、龙游、宁波等7个市县地方支部,共青团员从200人发展到1100人,遍布23个市县。浙江团组织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动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党的“三大”后,杭州20名党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和重建工作,宣中华等许多团的领导人在国民党各级领导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五卅”惨案发生后,团员青年率先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学生救国联合会等组织,开展反帝斗争宣传和募捐、支援活动;共青团还开展了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团员青年与国家主义派在浙江的代表人物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各地团组织发动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并支援了反对封建军阀的北伐战争。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以后,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惨遭杀害,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100名团员减少一半以上。1927年五六月间,根据团“四大”团组织分省建制的决定,团中央派华少峰(华岗)筹建共青团浙江省委。6月底,正式建立了团省委,华少峰任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团省委机关两次被敌人破坏,团省委主要负责人更换7次,徐玮、卓恺泽、杨善南、裘古怀等团省委书记及常委、秘书长和14位团县、市委负责人先后在杭州陆军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但广大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党的“八七”会议后,省委提出团的工作由学生运动改变为工农运动,由城市转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武装暴动。团省委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恢复共青团。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东北并反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共闽浙临时省委领导全省青年成立“抗日义勇军”、“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组织,掀起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浙西、浙南根据地党组织建立共青团,发动青年配合党和红军开展游击活动。后来,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抗日,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提出把先进青年的共产主义组织,改造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抗日救国组织。1938年5月,临时省委接到东南分局青委《关于改造共青团》的指示,决定结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原来的共青团员大部转为共产党员,不够党员条件的为民先队员,浙江团组织停止活动。临时省委(以后是省委)设立青年部(后是青年运动委员会),领导闽浙边青年成立了抗敌后援会、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浙江民族解放先锋队、战时青年服务团等20多个青年抗日救亡团体,形成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抗日团体认真执行党的白区工作方针,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两次反共高潮和向苏浙军区和浙西新四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进攻。浙西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青年民工积极配合新四军作战,和全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局在杭州成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领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第二条战线开展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爱国民主运动,配合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杭州解放后,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社员除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外,其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团员。
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2月,中共台属工委(注1)在海门、临海、黄岩一带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台州支部。5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成立,即建立了中共浙江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浙江干部学校和杭州市青年干部学校,培训团干部,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0月,省委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首次代表会议、浙江省第一届学生代表会议和浙江省首届青年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及“浙江省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浙江省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6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1954年,成立各县市团委。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大”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整团问题。各级党委在整党建党基础上整团建团,恢复地市县团委。1973年5月召开共青团浙江省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浙江省第五届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建立中共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党组。目前,全省已召开了11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一届团省工委、十一届团省委。
注1:“中共台属工委”即“中共台属工作委员会”(含台东临工委、台西临工委),1947年1月由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建立,1948年10月撤消。1949年3月又恢复建立,同年6月,当地解放,组织撤消。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