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节庆活动
花脸节
花脸节,每年的7月18日举行,是丘北彝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远古先民用锅烟把脸部抹黑、驱魔除害而得名。经过发展,“花脸节”已经成为当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脸之机选择意中人的狂欢活动。每年此时,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都会互相追逐,手抓锅灶烟灰,把对方的脸抹黑,被抹得越黑表示情意越深。如果不愿意与对方交往,便设法逃脱,不让对方把烟灰涂抹在身上,以拒绝对方的求爱。
2009年,花脸节开幕式创造了“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土坡上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分别挂着两块红黑布。
每年腊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
三月三节
壮族三月三祭竜节,是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日过节,新历一般在四月上旬,节前由寨老通知村人,以户平均凑钱买祭品,每户一男性参加上山祭献,由主祭人祷告龙神,各户从龙树上摘两条树枝带回家插在自家灶房和粮堆上,以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有好收成,当天各户吃兼制的油煎糯米粑粑,大户人家油煎上百斤,可食月余,亦赠亲友品尝。
三月三要进行3天,首先各村寨举行隆重的祭竜活动,其后敲锣打鼓,舞狮耍龙,走村串寨,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并组织大型歌舞、壮戏和武术表演。节日里,壮族男女青年还以对歌、碰蛋、抛绣球和互赠信物方式寻觅知己。
太平节
白族太平节,发展至今已拥有500多年历史,属于民间的传统庙会。每年正月内择吉日过四天,头三天吃素、念佛,第四天献三条小活鱼,称“谢降”“游大人”(抬着纸糊的“天王君”游街)、“拜龙神”,之后,3—5人提刀舞棒到各家各户驱邪降灾,消除病灾。
会期3天,全村吃斋,以示敬佛。每天都有一班人抬着“天王神”偶像,敲锣打鼓,弹奏经乐,念诵佛经,沿村行进,村民在各自门前摆香案恭迎。第三天下午以“拜龙扫寨”结束会期,一群人涂红抹黑,扮成擒魔捉鬼神怪,手持除妖器具,挨家挨户撵鬼驱邪,以求神佛保佑。
度戒
非遗传承
火草纺织技艺
早在明朝初期丘北就有壮族群众制作火草被。云南不生产棉花,勤劳智慧的丘北壮家妇女就用“火草”,壮语叫“满尾”的一种甘草本植物充当棉花用。以前火草被作为嫁妆及生活必须品,如今已被棉被代替。现火草被编织技艺最完整的当属丘北县锦屏镇小西笼村。2009年8月,丘北县壮族火草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靛制作技艺
瑶族蓝靛制作主要分布在丘北县境内锦屏镇冲搁村、温浏乡鸭子塘村等,至今已有600余年。蓝靛采用纯天然靛棵植物作为原料,用独特传统的制作方式制作而成,是难得的环保型染料,色泽坚固纯正,清香宜人,还有防腐防蛀的作用。是现代生活中普染、扎染及蜡染的首选染料。还可作为国画中的花青颜料,受到国画家青睐。蓝靛制作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数百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2009年,瑶族蓝靛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