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濮阳市的前身是原安阳地区文管会办公室,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
1984年3月21日,濮阳市人民政府成立濮阳市博物馆,馆址设在安阳市东大街73号院东木楼。
1986年5月,濮阳市博物馆由安阳市搬迁至濮阳临时租房办公。
1997年12月,在子路墓祠西侧,占地十余亩的博物馆文物库房及附属办公用房相继建成。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格局
濮阳市博物馆建筑面积3168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1020平方米,展馆共有6个展厅。
场馆布局
一楼东展厅:“三李”先进事迹展
一楼西展厅:甲骨文记忆(临时展厅)
一楼大厅西区:博物馆里的生僻字(临时展厅)
二楼东展厅:历史基本陈列(一)
…更多「建筑格局」介绍请查阅全文…
馆藏文物
文物 | 介绍 | 图例 |
---|---|---|
中华第一龙 | 1987年濮阳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用水问题,在濮阳县西水坡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在施工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五万多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组用蚌壳摆成的动物图案。三组蚌图呈子午线方向一字排开,每一组间隔距离约为20米到25米,第一组,它位于一座墓葬中,墓型为上圆下方,墓主人为老年男性,身高1·79米,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葬,经骨骼测定年龄五十三岁左右。墓主人两侧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造型。经c14测定,年代距今约6400年,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形象最为逼真,年代最为久远的龙形象。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在考古工地目睹了蚌龙的风采后激动地说:“我总算为故宫七万条龙找到了祖龙,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中华第一龙”的美名由此传遍天下。如今“中华第一龙”这一名称已经写进了全国统编小学教科书中。与它相对应的是位于墓主人西侧的是虎图案:虎身长1·38米,高0·63米。虎张口露齿,四肢前后交替作行走状。 | |
长沙窑青釉贴花注子 | 时代:唐代(公元618——907年)尺寸:高16·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8·9厘米。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有小开片。喇叭形口,圆唇,鼓腹,饼状足。短流,曲柄,对称双耳。在流和耳下的褐斑上,饰模印贴花兽形,形象颇为生动。褐斑为釉下彩,是长沙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贴花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 |
青釉鸡首壶 | 时代:唐代(公元618——907年)尺寸:高18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5·4厘米。盘口,束颈,腹上部有对称二莲瓣形系,前部有一鸡首上昂,后部一龙柄。施青釉到腹中部。腹上部饰覆莲纹。造型生动精美。 | |
红陶庖厨俑 | 时代: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尺寸:一件高26·5厘米,另一件高25厘米。1999年11月濮阳市南乐宋耿洛汉墓m2出土。跪坐。头戴软帽,身穿小立领、斜襟、右袵衫,挽袖到肩部,膝前置小案几,右手执刀,左手辅助,作切割状。造型生动,形象反映了东汉时代的庖厨活动。 | |
红陶鬶 | 时代:龙山文化尺寸:高19·5厘米1983年濮阳县马庄遗址拣选。直口,口一侧出鸟喙状长流,长颈,下承以三个袋状足。器身后侧有一带状鋬手。颈部饰凸弦纹。器表打磨光亮。整体以鸱鸮造型,前二足代表鸮的二腿足。 | |
铜提梁壶 | 时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尺寸:带盖通高2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8厘米。2009年11月,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杨干城西汉墓出土。直口带盖,盖上有一圆形钮,高领,折肩,鼓腹,圜底。底部有三个锥状足。桥型提梁两端呈龙首状,用铁链连在壶的肩部,铁链已锈断。壶盖为一锅盖状,中间有一桥型钮。出土时壶内盛有液体。中国科学院北京质谱中心对该液体检测数据显示,该液体属酒类成分。专家称,壶内液体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过科学检测历史较为久远的酒类。 |
所获荣誉
先后荣获“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濮阳市党史宣传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濮阳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濮阳市少先队活动课校外活动基地”、“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省文物局评为“河南省优秀免费开放博物馆”,2018年9月晋级三级馆。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濮阳市博物馆位于河南省 濮阳市华龙区开州路165号濮阳博物馆开放时间
9:00——12:00 14:30——18:00(周一及中午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门票价格
门票免费。交通信息
…更多「参观信息」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