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2013年7月13日,平鲁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初始选址于井坪镇南山公园内。2025年迁至文昌东街3号新馆,占地面积扩展至8500平方米,形成展区、库区、办公区与公共服务区的功能分区。2024年9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成为全国240家国家三级博物馆之一。
建筑布局
主体建筑采用仿汉式砖砼结构,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常设展厅包括:
塞上文明厅:展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文物128件
门神尉迟恭厅:陈列唐代铁甲残片等军事文物
革命斗争史厅:展出民国瓷地雷等抗战文物
李林烈士厅:保存烈士遗物及文献档案
临时展厅:年均举办6场主题展览
馆藏体系
藏品涵盖织绣、武器、陶瓷三大门类:
清代绣花布鞋:编号plb0012,鞋面绣牡丹纹样
民国方格纹黑釉瓷地雷:直径28厘米,抗战时期游击战遗存
红缨枪:总长217厘米,枪头刻"保家卫国"铭文
二级文物'尉迟恭铁甲残片':出土于唐代墓葬群
社会教育
2020年开展教育活动20场次,累计接待观众18万人次。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联合朔州市博物馆举办微展览,现场展示18件精品文物。2023年推出'边塞文化进校园'项目。
运营管理
2024年11月至12月启动政府采购计划,涉及展厅智能化改造项目。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人。库房实行三级安防系统,恒温恒湿设备覆盖部分珍贵文物储藏区。
重要事件
2024年8月27日,入选第五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2025年新馆启用后,单日最大接待量提升至2000人次。2023年获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开发3条特色研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