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凉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平凉博物馆展出内容

平凉博物馆

展出内容

展览陈列

《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2019年,平凉市博物馆新馆开馆首展,由故宫博物院对口帮扶策划,平凉市博物馆引进了“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翰墨遗香—平凉市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

2019年9月26日至11月5日,平凉市博物馆遴选馆藏80余幅精品书画举办了《翰墨遗香—平凉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展》,其中既有“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的力作,又有范振绪、杨焕章、“陇东四家”等西北文化名流之笔墨,亦不乏左宗棠、于右任等历史风云人物之手迹。这些书画作品或秀雅妍丽,或飘逸潇洒,或粗犷豪放,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彰显中国传统笔墨艺术之美,更是作者性情的流露和心灵的写照,描画出鲜活的文人风骨,书写了感人的家国情怀。

《翰墨遗香—平凉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展》借助名家笔墨丹青,聊表平博人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和对广大观众的感恩回馈。展览开展以来制定有全方位观众服务计划,开展了“墨韵留香——书法主题活动”等青少年教育活动,传承书法风采,发扬中华艺术之光。展览有多语种人工讲解和智能导览设备、志愿者讲解等,每天坚持定时免费讲解。

《黄土魂—蒋志鑫先生捐赠绘画作品展》

2017年10月和2018年7月,蒋志鑫先生两度将毕生所创作的38幅无比珍贵的书画作品捐赠给平凉市博物馆。《黄土魂—蒋志鑫先生捐赠绘画作品展》选取先生最具代表性的22件力作予以展出,让广大观众一睹先生的笔墨艺术,让先生捐赠的作品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让先生广施博爱、奉献社会的爱心薪火承传、永放光彩。展览2019年11月20日开展,2019年12月29日撤展。

《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

 《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沧海桑田。这一单元主要展示了平凉境内出土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通过这些古生物化石勾勒出远古时期平凉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是平凉大地沧桑巨变的见证,对我们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远古家园。这一单元展示了距今300-200万年的第四纪,平凉境内陇山附近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遗物。留下了数量众多、文化类型多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展示的相关文化遗物充分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平凉就是史前文明的交汇地带。

第三单元泾渭古韵。3000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先祖就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明。该单元展示了大量馆藏灵台、崆峒、泾川等地墓葬发掘出土的鼎、簋、鬲、尊、斝、盉、卣、斗、觯、爵、角等西周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戈、钺、戟、剑等兵器,还有部分车马器。特别是灵台白草坡西周墓群出土的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形制、规格及组合关系与周代礼制相对应,为研究西周早中期贵族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四单元丝路要驿。秦汉以降,平凉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和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孔道、军事要冲和商埠重镇,本单元主要展示了汉唐时期的陶器、玉器、铜镜、瓷器等精美文物,用大量展板配合文字图片展示了平凉在此段时期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有秦始皇西巡登崆峒山、秦人乌氏倮牧马、平凉人李广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六巡安定郡、十六国时期平定前凉之战、大唐立国的奠基之战泾州之战、唐王朝与吐蕃的边境纷争——平凉劫盟等。这些展品充分说明了平凉的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

第五单元陇上名郡。这一单元主要展出了磁州窑、定窑、建窑、钧窑、景德镇窑、安口窑、耀州窑、灵武窑等名窑瓷器,模印砖雕、人物俑、墓志砖雕等出土文物,铜镜、铜炉、琉璃瓦当、漆盒、玉带扣等传世文物。通过沙盘展示明代平凉城布局、复原明韩王就藩平凉场景、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创作场景、电子触屏展示平凉地区书院一览表、360度全息影像展示龙泉窑青瓷梅瓶等多种辅助展示手段,展现了宋元以降,平凉开府立州,安营驻军,经济繁荣,边贸兴盛,英才辈出,文风昌盛,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开展革命活动比较早,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甘肃红色资源极为丰厚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平凉先后接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经受了“北伐战争”的洗礼,建立了中共平凉地方党组织,并进行了多次武装斗争。红军长征在静宁的顺利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的军事胜利,均在平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共同奏响了一曲“理想高于天”的时代绝唱。

《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

平凉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平凉落地生根,北朝至唐代,佛教艺术经过不断融合,向着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平凉是丝路重镇,在佛教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开窟建寺、立像造塔,蔚然成风,制作的佛像工艺精湛,特征鲜明。北魏至明代,平凉境内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寺,集中分布在泾河沿岸和关山两麓。馆藏数十件北魏禅佛寺遗址出土的造像塔,是该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之作。元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平凉的佛像艺术又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从最初的学习借鉴,到逐步繁荣兴盛、融合改造,平凉佛像艺术将佛教的宗教性、社会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留下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佛像艺术珍品。

《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以馆藏佛教精品文物为主要展示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佛风渐染—北朝时期的佛像艺术,通过佛教造像体现了甘肃三秦与五凉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在平凉开凿的南石窟寺、泾川王母宫、石拱寺等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第二部分盛世佛光—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的馆藏佛教文物丰富且精美。其中隋代大兴国寺、大周(唐)大云寺供养佛祖舍利及套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也是世界佛教界十分尊崇的圣物。

第三部分梵音妙相—明清时期的佛像艺术。这一时期的佛教在诸帝的提倡下继续发展,但造型和题材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向。展出的佛像展现出明代与清代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四部分藏佛撷珍—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艺术肇始于公元七世纪初,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藏传佛教于蒙元时期流入内地,对关陇一带汉传佛教产生了影响。平凉境内的藏传佛教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馆藏的一批藏传佛教造像风格独特而形式多样,既有着典型的藏传佛教特征,又保留有明显的汉地造像风貌。

《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

中国“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滥觞于道法自然的朴素世界观,发展于诸子百家,光大于黄老之学,是最为重要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演进、民族交融、百业荣兴,乃至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中,主要以“原始道教”“崆峒文化”及“养生文化”为支点,系统阐释了崆峒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序厅以崆峒山的自然场景和道教八卦符号为基本元素进行整体的形式设计,突出了崆峒山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的独特地位。

展览第一单元“道源悠长”追溯了崆峒山作为道源圣地的重要历史以及原始道文化的基本内涵。选取老子骑牛这一传说典故进行场景复原,阐释了老子在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单元“崆峒全盛”主要展示了崆峒山道教造像及崆峒山碑刻拓片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辅助图文展板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景式立体展示了崆峒胜境。

第三单元“道化苍生”详细展示了由崆峒文化衍生出的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从文化、美食、武术、中医、温泉、生态六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六张“养生名片”,提升“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文化品牌整体形象。尾厅展示道文化对传统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形态的重大影响。

《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

2020年1月15日至7月13日,平凉市博物馆举办了《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展览共展出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115件(组)平凉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器等精品文物,让平凉市民在庚子年新春来临之际欣赏到故土所出土的精美文物,领略先民创造的辉煌和荣誉。

此次展览分为陈鼎列簋、戈钺纠纠、车马粼粼、玉润珠圆、掬珍揽粹五个部分,展出文物涵盖青铜礼器、兵器、车马饰、玉器、瓷器、佛造像等类别,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平凉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兵器制造技术,先秦时期的交通战争、民族交融状况以及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掠影。

网上展厅

平凉市博物馆网上展厅(360°全景展厅)集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以文物展示为主,辅助历史及考古资料,综合运用场景复原、创作画、雕塑、沙盘等艺术形式和 360 度全息投影、vr 等数字展示手段,结合展厅整体空间环境设计,集中展示平凉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打造出能全方位展示平凉 “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璀璨的人文精神” 的高品质原创展览,使平凉历史文化陈列成为综合展示平凉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