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98年从原群众艺术馆独立建制办公,2006年入驻延平区双溪楼,该建筑为六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含展览厅、创作室及培训场所。2010年经批准加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承担闽北地区非遗项目普查、保护及传承工作。2012年底合并南平市剧目工作室后,由"群众艺术馆"更名为现名。2025年新增武夷新区场馆,建筑融合现代理念与地域特色,定位为市级文化地标。
场馆设施
双溪楼主馆区设六大功能层,包含300平方米多功能展厅及专业创作空间。武夷新区分馆由美术展厅与小剧场构成,其中美术展厅面积4800平方米,采用智能灯光系统,可承办摄影展、非遗实物展等多元展览。小剧场配备专业舞台设备,容纳观众500人,年均举办公益演出30余场。两馆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线上展览预约与vr观展服务。
主要职能
开展群众文艺创作辅导,年均举办书法、舞蹈等公益培训。组织实施'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2021年开展朱子祭典、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专题展演。负责全市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截至2021年已完成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12个项目数字化建档。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2021-2025年出版《闽北民俗图鉴》等专著3部。
重要活动
2018年起连续举办"微心愿公益课堂",开设古琴、版画等非遗体验课程。2020年发起"5·15全民舞蹈日"品牌活动,年均参与群众超万人次。2025年参与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评审相关工作,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配合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开展'非遗进校园''艺术普及志愿服务'等年度主题活动。
非遗保护
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21年拥有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24项。实施重点项目抢救工程,对建瓯唱曲子、政和四平戏等濒危项目进行影音记录。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在武夷山设立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1年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完成300小时传统技艺影像记录。年均组织传承人研修培训4期,参训学员覆盖闽北10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