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清雍正年间,清廷为了安排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也为了就近监控归化城土默特、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等蒙古诸部,决计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驻防八旗兵北移屯居之用。
清乾隆二年(1737年),新城动工修建。
乾隆四年(1739年),新城竣工,乾隆皇帝赐名“绥远城”。将军衙署成为绥远城将军之府邸,直至清朝灭亡未变。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北洋军人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署将军,驻节将军衙署,改清制“将军衙署”为“将军府”。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军衙署被绥远特别行政区政府占用。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置绥远省,将军衙署改牌为绥远省政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绥远省。同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军队占据绥远,将军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所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
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将军为首的国民党绥远部队通电起义,绥远国民党统治区宣告和平解放。这座二百多年来一直作为统治压迫各族人民的将军衙署,变成了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办公设施。
1985年,衙署交由内蒙古文化厅管理,为内蒙古文物考古所所使用。
1986年,将军衙署被评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划归内蒙古博物馆管理。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划归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管理,并对将军衙署院落进行整修。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