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百科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是一个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起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设农科。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东南大学正式设立畜牧系。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立。
截至2019年6月,学院设有3个系、开设2个本科专业;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共有教职工130人;有在校本科生600余名,研究生400余名。
历史沿革
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正式设立畜牧系。
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称国立中央大学畜牧系。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称南京大学畜牧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成立南京农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分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6月,学院设有3个系、开设2个本科专业。
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特种经济动物与水产系
本科专业: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6月,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博士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1门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6月,学院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6年11月,学院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江苏省奶牛育种中心、江苏省奶牛dhi测定中心、江苏省猪遗传资源评估中心、南京市奶牛生殖工程开放实验室、无锡渔业学院、动物繁育研究室、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动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消化道微生物研究室、动物繁殖研究室、南方草业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乳牛科学研究所、羊业科学研究所、消化道微生物联合研究中心、饲草调制加工与贮藏研究所、养猪研究所。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院训:厚德博学,笃行兴牧
社团文化
学院孙中山纪念馆义务讲解项目是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学院曾组织开展孙中山义务讲解员选拔大赛、生态畜牧场规划设计大赛、“新生杯”主持人风采大赛、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宿舍风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羽毛球赛、主题摄影大赛、主持人大赛、主题讲课大赛、征文演讲比赛、心理健康月活动、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高峰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毛胜勇 |
副院长 | 张艳丽、孙少琛、蒋广震 |
党委副书记 | 吴峰 |
公众号主体介绍南京农业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南农、南农大或南京农大(njau或nau),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学校由教育部主管,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1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2023年7月17日,学校倡导发起的亚洲农业科教创新联盟在海南三亚成立,联盟秘书处将设在学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卫岗、滨江、浦口3个校区、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和滁州科教创新园,总面积9000多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资料收藏量235万册(部);设有20个学院(部),开设74个本科专业;拥有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
历史沿革
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张之洞于1902年在三江师范学堂设立的农学博物科,后改为两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添办农业专修科。1920年12月,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建,1921年设立农科。1922年并入东南大学农科。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撤销。自1927年开始,东南大学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合并前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农科改为农学院。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农学院,同年5月改称中央大学农学院。1937年9月,农学院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修建了简易校舍,后又在柏溪建新校区供一年级新生使用。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至成都华西坝四川省家畜保养所。1946年11月,农学院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开设74个本科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院系设置一览表学院 | 招生专业名称 |
---|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学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农学强化班 |
人工智能 |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植物保护 |
生态学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 园艺 |
园林 |
风景园林 |
中药学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茶学 |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动物科学 |
水产养殖学 |
金善宝书院实验班(动物科学动物生产方向) |
卓越农林复合应用人才班 |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农林经济管理 |
市场营销 |
电子商务 |
工商管理 |
数字经济 |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动物医学 |
动物药学 |
金善宝实验班(动物健康类) |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生物工程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土地资源管理 |
行政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日语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旅游管理 |
法学 |
社会学 |
农村区域发展 |
文化遗产 |
表演 |
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应用化学 |
统计学 |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生物技术 |
生物学基地班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 金融学 |
会计学 |
投资学 |
金融科技 |
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 草业科学 |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业设计 |
车辆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农业电气化 |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自动化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信息资源管理 |
物流工程 |
工程管理 |
工业工程 |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 | — |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截至2024年10月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216个功能实验室,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14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
国家(部委)级科研机构机构名称 | 批准时间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 1997年 | 农业农村部 | 农学院 |
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9年 | 科技部 | 食品科技学院 |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 2010年 | 工业与信息化部 | 农学院 |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2012年 | 国家发改委 | 公共管理学院 |
南京农业大学oie猪链球菌病参考实验室 | 2013年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 动物医学院 |
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植物保护学院 |
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2016年 | 动物科技学院 |
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18年 | 教育部 | 农学院 |
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2019年 | 科技部 |
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农学、园艺、资环、生科 |
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 食品科技学院 |
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发改委 | 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 | 1992年 | 农业农村部 | 动物科技学院 |
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创新中心 | 2003年 | 动物医学院 |
农业农村部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 2004年 | 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转基因大豆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 |
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研发基地 | 生命科学学院 |
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教育部 | 食品科技学院 |
资源节约型肥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棉花种质创新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 | 农学院 |
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 | 2008年 | 科技部 | 食品科技学院 |
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 | 农业农村部 | 园艺学院 |
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9年 | 教育部 |
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0年 | 植物保护学院 |
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农业农村部 | 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华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 园艺学院 |
农业农村部华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 植物保护学院 |
农业农村部动物细菌学重点实验室 | 动物医学院 |
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 生命科学学院 |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 | 动物医学院 |
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 | 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肉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 食品科技学院 |
农业农村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 | 2012年 |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 2013年 |
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 | 2015年 | 园艺学院 |
农业农村部景观农业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 | 农学院 |
江苏省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中心 | 动物科技学院 |
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2017年 | 教育部 | 动医、动科、食品 |
智慧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农学院 |
南京水稻种质资源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实验站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 2020年 | 园艺学院 |
华东地区花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长江中下游草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草业学院 |
国家数字种植业(小麦)创新分中心 | 2021年 | 农业农村部 | 农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大豆产业科技创新院 |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学会 |
“一带一路”国际设施园艺产业科技创新院 | 园艺学院 |
中国-东非水稻产业科技创新院 | 农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梨产业科技创新院 | 园艺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重大跨境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专业科技创新院 | 动物医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智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院 | 农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专业科技创新院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绿色植保专业科技创新院 | 植物保护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小麦产业科技创新院 | 农学院 |
“一带一路”国际茶产业科技创新院 | 园艺学院 |
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农业农村部 | 植物保护学院 |
农业农村部东南沿海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农业农村部花卉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 园艺学院 |
农业农村部养殖装备重点实验室 | 人工智能学院 |
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 | 植物保护学院 |
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 | 动物科技学院 |
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南京) | 园艺学院 |
国家南方草本花卉种质资源圃(南京) |
植物表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前沿交叉研究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0月) |
省(市)级科研机构机构名称 | 批准时间 | 批准部门 | 依托学院 |
---|
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0年 | 江苏省科技厅 | 农学院 |
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 | 2004年 |
江苏省肉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5年 | 食品科技学院 |
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江苏省生物源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 2008年 | 江苏省发改委 | 植物保护学院 |
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 | 2009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动科、食品、动医 |
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 工学院 |
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 | 动物科技学院 |
江苏省果树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园艺学院 |
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 | 2010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江苏省杂草防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年 | 江苏省科技厅 | 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2012年 | 江苏省发改委 | 工学院 |
南京市奶牛生殖工程开放实验室 | 南京市科委 | 动物科技学院 |
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 2013年 | 江苏省发改委 |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教育厅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南京市实验动物中心开放实验室 | 南京市科委 | 动物医学院 |
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动物科技学院 |
江苏省生态优质稻麦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农学院 |
江苏省花卉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园艺学院 |
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教育厅 | 食品科技学院 |
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 农学院 |
江苏省动物免疫工程研究中心 | 2015年 | 江苏省发改委 | 动物医学院 |
江苏省草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草业学院 |
江苏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中心 | 江苏省林业局 | 动物医学院 |
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科学中心 | 2018年 | 江苏省科技厅 | 前沿交叉研究院 |
江苏省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江苏省发改委 | 园艺学院 |
江苏智慧牧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 2020年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 人工智能学院 |
南京农业大学牧草种质资源库 | 江苏省林业局 | 草业学院 |
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农学院 |
农机动力及耕作机械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工学院 |
江苏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 | 2021年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 农学院 |
江苏省省级作物种质圃(果莓、杨梅、菊花、梨、百合) | 园艺学院 |
江苏省省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 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省电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 工学院 |
动物消化道基因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动物科技学院 |
江苏省植物基因编辑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农学院 |
土壤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2022年 | 江苏省教育厅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江苏省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利用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农学院 |
江苏省jmrh创新平台 | 江苏省委jmrh发展办公室 | 食品科技学院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0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十二五”以来,到位科研经费100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六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连续五年获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成效考核最高等级一“好”等级。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粟 硕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 周光宏 |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 | 陈发棣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 张绍铃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杀菌剂氰烯菌酯新靶标的发现及其产业化应用 | 周明国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 | 曹卫星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 沈其荣 |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 | 万建民 |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 | 周光宏 |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 | 陈佩度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 | 周明国 |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克服土壤连作生物障碍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新工艺 | 沈其荣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与应用 | 张绍铃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 万建民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预测与精确管理技术 | 曹卫星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猪链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术 | 陆承平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曹卫星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李顺鹏 |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棉花杂交种选育的理论、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张天真 |
(截至2024年10月)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校徽主体造型采用同心圆环图形,似充满动感的车轮,寓意着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象征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两圆环之间上半部分为学校中文手书体名称 (费新我题写),下半部分为英文校名“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标识内心设计以大写的英文校名简称(nau)变形组合成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主楼”的造型图案,其下方为学校办学起始年份“1902”,其外部采用两株交叉联结的成熟麦穗向上环抱,象征学校的发展系建立在原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两个重要前身及众多先辈们奋斗成果的基础之上,构图简洁,尊重历史,彰显了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寓意着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采用三色设计,其中,标识内心“主楼”造型图案的色彩处理采用深绿色,色标为c:80/m:0/y:100/k:0,象征南京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和活力,也与学校“绿色校园”的办学特色相吻合;两株麦穗以金黄色为主基调,并自上往下渐变加深,色标为c:10/m:10/y:80/k:0~c:30/m:50/y:60/k:40,象征学校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也与学校农科优势的历史地位相吻合;同心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色标为c:100/m:80/y:0/k:0,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明目清晰,标识内心“1902”也采用与圆环相同的蓝色,内外呼应,象征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就像蔚蓝的天空一样广阔灿烂,也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相吻合。
精神文化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卫岗校区
卫岗校区占地约915亩,其中校园用地为705亩,家属区约80亩,卫岗校区牌楼实验实习基地约130亩;各类校舍49·76万㎡,是学校目前办学的主校区,容纳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
浦口校区
浦口校区占地713亩,其中校园用地523亩,家属区40亩,校内不可利用山体150余亩;各类校舍14·32万平方米,容纳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名。
滨江校区
滨江校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长江之滨,与浦口校区同处长江北岸,与“卫岗”相呼应,形成南农“依山傍水”办学格局。滨,水边或近水的区域,亦指“靠近”;江,多专指长江;滨江校区濒临长江,其命名与自然地理风貌浑然天成,校区1号门(礼仪门)外为滨江大道,其命名与行政区域定位一脉相承。
白马教学科研基地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春春 |
校长 | 陈发棣 |
党委副书记 | 刘营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吴荣顺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丁艳锋、王源超、单正丰、朱艳 |
截至2025年5月,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学校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邹秉文 | - |
蔡无忌 | 1927-1928 |
王善佺 | 1928-1930 |
梁希 | 1931-1949 |
邹树文 | 1932-1941 |
冯泽芳 | 1942-1946 |
罗清生 | - |
邹钟琳 | - |
金陵大学农学院 | 创始人 | 裴义理 | 1914-1915 |
金陵大学农林科美方科长 | 芮思娄 | 1916-1928 |
院长 | 过探先 | 1925-1929 |
谢家声 | 1930-1937 |
章之汶 | 1937-1948 |
代理院长、院长 | 靳自重 | 1949-1952 |
南京农学院 | 院长 | 金善宝 | 1952-1959 |
张维城 | 1959-1963 |
党委书记兼院长 | 李力 | 1980·01-1984·03 |
院长 | 樊庆笙 | 1981- |
刘大钧 | 1983-1984 |
南京农业大学 | 校长 | 1984-1991 |
党委书记 | 费旭 | 1983-1995 |
校长 | 盖钧镒 | 1991-1995 |
党委书记 | 管恒禄 | 1995-2013 |
校长 | 翟虎渠 | 1995·07-2001·10 |
郑小波 | 2001-2011 |
党委书记 | 左惟 | 2013·04-2017·04 |
校长 | 周光宏 | 2011·07-2019·03 |
党委书记 | 陈利根 | 2018·04-2023·04 |
校园环境
牌坊
在南京农业大学家属区,坐落着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的牌坊,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牌坊是典型的中式风格,给人“至若春和景明”的明媚与亲切感。据考证,这个牌坊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女子学校南大门。
桃李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廊位于勤仁坡的南侧,也由周永生老师设计。廊上东西两端的楹联是单人耘先生创作并书写,东面一幅是行书“酌古斟今参造化,耕烟犁雨播春风”,西面一幅是隶书,摘自朱熹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值得一提的是,桃李廊的牌匾是金善宝老教授百岁时亲手所书。
大鼎
在戮力同心卫岗校区中央路和金陵路的丁字路口中心,伫立着一座形似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的大鼎。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而这座鼎则承载着南农的历史与发展。这座鼎是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学校的礼物,祝贺江苏9所同源高校100年发展卓有成就。也是鼓励这9所高校勠力同心,为国家再创辉煌。
报春亭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友情况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2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部分杰出校友名单(截至2024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 | 盖钧镒 | 万建民 | 刘大钧 | 胡培松 | 李培武 | 夏咸柱 | 蒋亦元 | 任继周 | 蔡道基 | 陈俊愉 |
黄宗道 | 程顺和 | 刘守仁 | 宋宝安 | 邹学校 | 赵振东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鲍文奎 | 蔡旭 | 戴松恩 | 冯泽芳 | 金善宝 | 徐冠仁 | 庄巧生 | 俞大绂 | 秦仁昌 | 裘维蕃 |
钱崇澍 | 戴芳澜 | 陈桢 | / |
知名学者、专家 | 程式华 | 贾士荣 | 蒯本科 | 马传喜 | 才学鹏 | 马志永 | 杨汉春 | 步志高 | 周光宏 | 姜卫红 |
张传茂 | 雒秋江 | 仇荣亮 | 张林秀 | 黄季焜 | 樊庆笙 | 沈明高 | 钟甫宁 | 张德慈 | 李景均 |
翟虎渠 | 崔恒宓 | 黄骏麒 | 丁艳锋 | 侯喜林 | 申书兴 | 杨利国 | 王培志 | 谢应忠 | 李西明 |
周武忠 | 张林秀 | 李宏全 | 尹钧 | 金建平 | / |
政界 | 于康震 | 王艳玲 | 赵增连 | 王荣 | 胡金波 | 程金根 | 沈镇昭 | 李玉浸 | 姚爱兴 | 黄炳生 |
冯继康 | 曹福龙 | 温思美 | 张桃林 | 曹卫星 | 陈绍军 | 余欣荣 | 孙颔 | / |
商界 | 毛振家 | 邵彩梅 | 杜元钊 | 曲向阳 | 薛廷伍 | 闫希军 | 黄维平 | 李百健 | 章安强 | 段哲 |
马胜学 | 徐文伟 | / |
仅列举部分,排名不分前后 |
所获荣誉
南京农业大学获得的重要荣誉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21年9月2日 |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
2021年9月26日 | 被认定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
2021年9月 |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南京农业大学入选特色基地(教育)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2年6月 | 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 |
2024年3月14日 | 南京农业大学校团委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