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民国空军子弟学校(1934-1937)→航空委员会直属子弟学校(1937-1949)→私立空军子弟学校(1949-1949)→南京市立第七中学(1949-1951)→南京市第七中学(1951-1968)→铁心桥中学(1968-1979)→南京市第七中学(1979-1985)→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1985-199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1993-2000) | 民办大光路中学(?-1973/1975)→南京市第五十三中学(1973/1975-2000) |
1934年,周至柔将军在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内创办“民国空军子弟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国空军子弟学校”迁至成都并改名为“航空委员会直属子弟学校”。1945年,“航空委员会直属子弟学校”随军由成都迁至南京,建址于白下路八府塘。1948年,“航空委员会直属子弟学校”迁至台湾,有部分师生留在大陆。1949年春,学校由中共地下党员高拙生接办,挂牌“私立空军子弟学校”,并由小学编制改为中学编制。同年9月,由人民政府接管,将“私立空军子弟学校”与“南京市立第一初级中学”合并,在八府塘原空军子弟学校旧址成立“南京市立第七中学”,共15个班(初中11个班、高中4个班),学生600余人,校舍为清末民宅平房20余间,占地6亩。1951年,确认为“南京市第七中学”。至1956年,学校发展到26个班(初中14个班、高中12个班),学生1300余人。1960年,“南京市第七中学”成为省教育厅学制改革“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1968年12月,“南京市第七中学”迁至雨花台区农村,改名为“铁心桥中学”。1979年,“铁心桥中学”在御道街原南京市第四十八中学校址上改建,并恢复校名“南京市第七中学”。1980年,迁入御道街35号新址,新学年招收初中新生6个班,高中新生2个班,全校师生1100余人(其中教职工107人)。1985年12月16日,南京市教育局与南京航空学院在“联办南航附中协议”上签字,南京七中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同年底学校被评为南京市文明单位。1993年,因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 | 民办大光路中学创办时间不详。1973年(一说1975年),民办大光路中学改为公办并更名为“南京市第五十三中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2000-2004) | |
2000年3月,南京市第五十三中学并入南航附中(南京七中)。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2004-) | |
200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七中学)分设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在尚书村79号(原南京五十三中校址)办学。 |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截至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教室均配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有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中等局域校园网、500余台电脑全部入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之中;学校拥有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信息技术教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等;并建有300米塑胶田径场、室内篮球馆、乒乓馆、健身馆等。2009年扩建了学生餐厅和食堂;并改建了光华门校区。
办学规模
截至2010年,南航附高三个年级共33个班级,在籍学生数1700余人。2014年,学校共招收450人,其中包含科技特长生、健美操特长生、乒乓球特长生。班级分为:基础班、强化班、实验班、平行班。师资力量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高考成绩
2012年,南航附高纯文化类文理科本二以上上线人数达199人(不含艺术类),列居白下区第一。宋欢以380分的成绩列白下第一,成为全区理科状元。共51名参考学生有49名达本二录取线。
2014年,该届学员以409分和391分的成绩摘得南京市理科桂冠和文科桂冠。南航附高达文化本二线281人,本科及以上达线达级率96·8%。
…更多「办学成果」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校文化
学校标识
校训
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校徽
南航附高的校徽是在圆形图框中心内,有一设计为抽象航天飞行器的“7”字,寓意为“航空航天”,符合南航附高校名之意,同时又寓意该校前身是“南京市第七中学”。飞行器图案下方为三横杠,意为校园跑道,上置四颗小星,寓意有两个:一是学生在跑道上奋勇前进,二是南航附高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校徽上方为汉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下方为英文“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nuaa”,汉字与英文构成圆环。
…更多「学校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