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2个教育部等部委联合认定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自然科学
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物理学院 |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化学化工学院 |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学院 |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命科学学院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 | 环境学院 |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化学化工学院 |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中电海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环境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 | 医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长三角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大气科学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江苏应用数学中心 | 数学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南京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 | 所属学院 |
---|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大气科学学院 |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化学化工学院 |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物理学院 |
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医学院 |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极端性能光电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学科方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化学化工学院 |
智能光传感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
南京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学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文科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 |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
南京大学文科全国性学术社团南京大学校友总会 |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 | 中国元史研究会 |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 |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 | 中国会党史研究会 | |
南京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 | 南京大学社会经济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南京大学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 |
南京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 |
南京大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 文化和旅游部 |
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
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中宣部 |
紫砂艺术传承基地 |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 民政部 |
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南京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
南京大学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紫金传媒智库 |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 |
南京大学省部共建基地南京大学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
江苏社会风险与管理研究中心 |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 |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 | | |
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于2000年以来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项。
南京大学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铁基和镍基超导机理问题研究 | 闻海虎 |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 | 沈树忠 |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细胞外小rna原创发现、功能与应用 | 张辰宇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 | 周志华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 | 李爱民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施斌 |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研究 | 周新民 |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若干低维半导体表界面调控及器件基础研究 | 施毅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 | 李爱民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 | 高翔 |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 | 张荣 |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高风险污染物环境健康危害的组学识别及防控应用基础研究 | 张徐祥 |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若干新效应的研究 | 陈延峰 |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用新技术 | 潘丙才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红外吸收微粒的表面改性及在节能树脂中的应用 | 薛奇 |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 邹志刚 |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 | 李满春 |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基于不充分信息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 | 周志华 |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污染物微生物净化增强技术新方法及应用 | 任洪强 |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微生物基因工程可溶性表达及产物后加工新技术 | 华子春 |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典型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早期诊断方法 | 王晓蓉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超级浮阀塔板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 张志炳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网构软件技术、平台与应用 | 吕建 |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 王广厚 |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 陈骏 |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 | 谭仁祥 |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化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 任洪强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脊柱畸形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 | 邱勇 |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 王牧 |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 秦国刚 |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 陈洪渊 |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 | 张全兴 |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 闵乃本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对象化与主体化的软件协同技术、平台与应用 | 吕建 |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几种铁电薄膜及配套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 | 刘治国 |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新型的氧化物磁制冷工质与隧道型磁电阻材料 | 都有为 |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 | 薛奇 |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 | 游效曾 |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有序可控硅基量子结构的构筑原理与光电子特性 | 陈坤基 |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伽玛射线暴余辉和能源机制的研究 | 戴子高 |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 | 邢定钰 |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kam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 程崇庆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 | 张全兴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大学图书馆分为仙林馆与鼓楼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纸质馆藏总量6828606册,包含中文图书4757750册,外文图书987199册,中文期刊565178册,外文期刊518479册;购买的电子数据库累计211个,其中中文数据库85个,外文数据库126个。馆内收藏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语种的期刊,尤以物理、生物、地学、数学、东方学为特色。
截至2024年7月,南京大学共有15本学术期刊,分别为《生态环境与健康》《化学与生物医学影像》《npj量子材料》《kidney diseases》《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分析;理论与应用(英文版)》《当代外国文学》《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物理学进展》《无机化学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生态环境与健康》(英文名:eco-environment & health,简称eeh)期刊是由南京大学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共同创立的英文期刊,以期打造成为环境健康领域旗舰期刊。eeh聚焦大健康(one health)理念,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机制与干预,范畴包括生态安全、环境健康风险、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方向为: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的环境归趋与生物过程,人体暴露与健康效应,环境风险评价、管理与调控。
《化学与生物医学影像》(英文名: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简称cbmi)是由南京大学主办、依托美国化学会出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期刊聚焦单分子、单颗粒、单细胞成像以及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和活体成像新技术、新方法。内容涵盖光学成像、质谱成像、扫描探针显微成像、磁共振成像、核素成像、成像探针和造影剂、用于原位成像的微流控和纳米流体平台、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工具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