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酿酒科技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就

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2014年各类收入1400余万元。截至2015年7月,研究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并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多项。

微生物发酵方面

完成“纯种根霉曲”的研制推广应用:先后向2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纯种根霉曲”替代传统小曲技术。该成果获1978年贵州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茅台酒工艺查定”总结:1959~1960年、1964~1966年,研究所科技工作者2次参与由原轻工部发酵所、中科院微生物所负责组成的茅台酒总结工作组,对茅台酒传统工艺进行查定、总结;分离鉴定微生物菌株;初步分析了茅台酒的香味成分和酒体构成等。完成16万字的《贵州茅台酒整理总结报告》,该成果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58-1978年,承担省科委和轻工部课题:“茅台酒主体香气成分解剖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与香味关系的研究”、“茅台酒成分解剖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与香味关系研究”,初步解剖构成茅台酒的香气的组合,分离筛选出产酱香的微生物嗜热芽孢杆菌等。

q303根霉糖化菌的分离及应用”研究,该研究成果荣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1984年,与董酒厂合作研究董酒香气香味成分的量比关系及与董酒串香工艺的关系;“低度董酒(董醇)的研制”获1986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董酒香型的探讨”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1年,将从茅台酒曲中分离的13株优良菌种制成麸曲,研究创造出麸曲酱香型优质白酒。该技术在贵州省内外30多家酒厂推广应用,产品有“黔春酒”、“金壶春”、“颐年春”、“碧春”、“贵常春”、“筑春”等等。“麸曲优质酱香酒的试制”获1981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麸曲酱香酒生产技术推广”获198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提高浓香型白酒质量的研究”获1990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q303根霉糖化菌种”是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自有知识产权产品,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酿酒企业推广应用。

硅酸盐研究方面

1964~1969年,研究研制茅台酒瓶,“高浊度乳白玻璃茅台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67~1968年,与贵阳瓷厂合作,成功建造了全省第一座瓷器煤烧燧道窑;1968~1971年,承担“玻璃熔制坩埚”、“锆钛压电喇叭片”等课题研究研制。

制浆造纸研究方面

1980年,完成“龙须草高温快煮工艺”研究,该成果获198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利用竹子资源制牛皮箱板纸和文化用纸的研究”,该成果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发泡塑料壁纸原纸的开发研究”,该项成果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承担完成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造纸厂浆液沉淀法回收木素及综合利用研究”。

硅酸盐研究方面

研究所完成利用高岑土、结晶岩研制精细瓷、利用省内粘土和工业废渣试制“红色火石器”、“旅游工艺陶”等课题研究。其中:“夜郎陶”获1988年全国第22届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的优秀产品奖、1989年全国第七届工艺品百花奖中的二等奖。

食品研究方面

1977~1988年,承担“q303根霉糖化菌的分离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成果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轻工部金龙腾飞奖、荣获1989年国家重大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所完成中国第一个刺梨工业化生产工艺“刺梨原汁浸提工艺”研究,并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刺梨产品标准。刺梨系列产品获198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及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优秀儿童用品奖。

“刺梨饮料(系列)标准”获1986年度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去除猕猴桃生果异味的研究”研究成果,获1989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未脱臭脱臭蒜酱系列产品1990年获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刺梨主体香气成份的剖析获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蒜酱脱臭、蒜酱中试获1997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提高猕猴桃酒质量的研究获199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刺梨汁质量的研究获1998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2000年承担了提高淀粉降解膜力学性能的研究项目,2001年承担了利用稻壳替代小曲制曲麸料的开发项目和天然食品添加剂、澄清剂新品开发项目,2007年承担了创新能力建设——酿酒菌种库建设项目,2008年承担了麸曲酱香酒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建设、新根霉糖化菌的分离和白酒研发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香料研究方面

1980年,研究所研制出“桂花浸膏”;1981年完成“精馏b、p、c柏木油和冷冻提取柏木脑”研究;1982,提取的烟花浸膏和净油,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并获1987年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1989年正式列为国家级新产品。

电子玻璃粉研究方面

1980年,研究所研制成ls-3号玻粉和qq-3号玻粉;1981年后,开发研制成功半导体钝化、封装用系列玻粉q-41、gb-k3、q-1042、q-8412、q-8701等。

1985年,研究所开发成功q-8412玻粉,其功能可替代日本n·e·g公司产的sm-512、sm-50粉和美国innotech公司的ix-2218粉。“qq-3”玻粉获198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硅堆封装玻璃的试制”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铅锡烧结管钝化封装玻璃”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部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987年,研究所自行设计、安装了中国国内当时唯一的钝化玻璃连熔生产线,设计能力为12吨/年,被国家机械电子部和轻工部定为开发半导体钝化玻粉的试验基地,并承担为军工配套的低熔点封接玻粉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1998年,研究所承担了硅台面钝化玻浆研究项目,1999年承担了微玻二极管铅系耐酸玻璃和vfd厚膜电路用黑色绝缘浆研究项目,2001年承担了全钽电容铝绝缘子研究项目,2002年承担了片阻浆料的研制、石墨导电浆的研制和pdp、vfp厚膜结构用黑色绝缘浆研究项目,2003年承担了年产百万级电子玻璃系列绝缘子和年产30t新型显示器件黑浆产业化研究项目,2004年承担了绿色环保型硅钝化封装玻璃、供军供外硅钝化玻粉生产线和年产40t硅钝化玻粉生产线研究项目,2005年承担了绝缘浆料产业化关键设备添置和光敏传感器用窗口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2006年承担了氮化铝陶瓷基片粉体材料中试、pdp用透明介质玻璃浆、黑色障壁浆的中试开发研究项目, 2007年承担了40t供军供外玻粉关键设备添置。

二极管硅堆内钝化玻璃生产技术研究获1993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平板式显示器件玻壳低熔点封接玻粉获2001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奖。gm901、gm934黑色绝缘玻璃浆料”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q-9810低熔点封接玻璃2002年获1999-2000年度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gm显示器件黑色绝缘玻璃浆料”产品2002年获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vfd显示器厚膜电路用黑色绝缘浆料2003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子封接玻璃”应用在硅半导体二极管封接材料,在配套“神五、神六”航天飞行器二极管材料应用,也使用在“vfd真空荧光显示器”的电子材料,获得国家优秀新产品奖、贵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机械自动化研究方面

研究所先后完成“超成型短网单胶纸机的可控硅传动部分的设计”、“超声波洗瓶机初步设计”、“连续置换扩散洗浆系统的设计”、“威宁保家糖厂65厂锅炉安装工艺设计”、“名优白酒制曲机械化课题”等20多个设计项目及科研项目。

学术期刊

《酿酒科技》成为“中国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家大型数据库的刊源,报道中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酒精、果露酒等行业取得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和科技应用成果及行业动态。

《酿酒科技》在2000年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0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誉,2002年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称号,2004年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荣誉,2005年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的荣誉,2007年,以科技期刊总评分第一名获得了第一届贵州省优秀期刊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