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路线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但只是推测,并无考据。一般认为,这条通道正式从西汉开通,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翻越蜀道,至成都,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又称“五尺道”,从东道物资集中地——僰道(今宜宾市)出发,经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一路向东南入越南,并在大理与“旄牛道”重合。相传,“五尺道”由安阳王率领将士和士兵3万多人所开通,他们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史上称其为“蜀朝”。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