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湄洲妈祖祖庙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湄洲妈祖祖庙主要建筑

湄洲妈祖祖庙

主要建筑

大牌坊和长廊

西轴线大牌坊凌空飞檐和磅礴壮丽,全貌凸显呈“三开重檐”状。牌坊嵌有“湄洲妈祖祖庙”庙名,两边有雕梁画栋长廊,依山势递叠而上,与山门连成一体。

宫门

西轴线第一道门称山门,亦称“三门”。山门造型呈皇家城阙状,厅内祀千里眼和顺风耳。清同治八年(1869),由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题奏,赐封二神将为金将军、柳将军。

仪门

宫殿第二道门称仪门。祖庙仪门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故仪门又称“圣旨门”。

钟鼓楼

一般钟鼓楼在献殿或正殿之前左右对称排列,为守庙人早晚做功课和进行祭祀时击鼓鸣钟表示礼敬。清康熙二十二年敕建湄洲天妃宫正殿,蒋维锬先生提出:据《天妃显圣录》等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1),清廷决定发兵平台,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差官到湄洲祖庙致祝许愿,“恳祷阴光默佑,协顺破逆”。并特委兴化府知府苏昌臣“到湄设醮致祭,随带各匠估置木料,择吉起盖钟鼓二楼及山门一座”。

朝天阁

位于中轴线最高点和正殿的左前方,1989年7月重建,阁内挂台湾鹿港天后宫的黑面妈祖影像。如民国莆田诗人林弼 《湄屿潮音》:“孤屿潮音激不停,千番巨响自泫然。朝天阁上倚栏望,滚滚波涛接碧天。”刘福铸教授《论福建妈祖诗咏的海洋文化特色》说该诗作者叙登祖庙朝天阁,倚栏远望,孤屿潮音,浪涛接天,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绘出海天瑰景。

寝殿

寝殿,占地面积238平方米,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永乐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均以重修,民国年间再度在旧址重修。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额保存民国初重修时的墨书,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础。

正殿

正殿,明永乐初(1403年)郑和奉旨遣官建造,原为朝天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闽浙总督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建功而扩建祖庙时,把朝天阁重修并改为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结构建筑。

正殿分上、下殿,中间以天井相连,殿前端坐的木雕软身妈祖像,称为“出巡妈祖”,后有木雕硬身“镇殿妈祖”神像。在两边神龛中,均为妈祖陪神,称“十八水阙仙班”。

1·顺济殿。前殿内祀四海龙王,中间置“妈祖巡海图”巨型屏雕。宋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出使高丽,中途遇难,得妈祖救助回奏于朝,诏赐“顺济”庙额。兹以宋徽宗御书摹勒为本殿额名。

2·天后殿。正殿主奉6米高妈祖坐像,圣威显赫和形神兼备。左右陪侍陈靖姑、钱四娘两位女杰;两旁有宋朝路允迪、李富,元朝蒲师文、宋本,明朝郑和、林尧俞,清朝姚启圣、施琅等陪神塑像,皆为弘扬妈祖文化的历史名臣。

3·灵慈殿。后殿内主祀便装湄洲妈祖,两边二侍女手上之红灯和黄雀,为妈祖救海难导航之主要象征物。额名“灵慈”,本为元文宗所赐,今用以彰妈祖灵应慈济之懿德。

圣父母祠

圣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为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保存宋代天井。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湄洲妈祖祖庙-圣父母祠

雕像

湄洲祖庙分别有石雕、玉雕、木雕、泥塑、瓷雕与铜铸等妈祖圣像。在庙区制高点上的妈祖石雕像,高14·35米,用365块白色花岗岩雕拼起来。这尊石雕像展现出妈祖仪态雍容,面部慈祥,双眼炯炯,饱含深情,遥望大海;头戴冕疏,身着霞帔,手抱如意,脚踏波涛;被人们誉为“东方和平女神”,并接受海内外信众瞻仰与朝拜。妈祖公园里栩栩如生的妈祖故事群雕讲述妈祖生平传说,人物造型生动活泼,多角度再现她涉波履险与救苦救难的动人场景,体现其大智大勇大爱的人格魅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