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江河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绿色江河完成项目

绿色江河

完成项目

长江源生态环境状况专题考察(1996年)

中国首次组织科学家和记者,对长江源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专题考察,第一次全面报道长江源的生态环境问题,启动了中国民间长江源和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建设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1997年-2000年)

通过杨欣所著的《长江魂》、《长江源》两本图书义卖筹集资金,经过40多名志愿者4年的艰苦努力,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建立并建设了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策划建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1999年)

策划建立了由江泽民同志题词的“长江源”环保纪念碑(沱沱河),促进了中国政府对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中国城市的青少年环保教育(1996-2005年)

10年来,杨欣和志愿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香港等10余座城市的上百所学校,进行了数百场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加入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2001年-2004年)

4年间,共有100多名志愿者参与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项目,收集了2000多组数据,完成了相应的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提出了多项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建议。这些建议几乎全部被政府和青藏铁路建设单位所采纳,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影响中国大型工程环保决策的成功案例。

青藏公路沿线环保宣传(2001年-2004年)

志愿者利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展览室,对过往的游客进行高原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4年间,保护站共接待了20000多名游客。同时,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建设者及周边的牧民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并帮助当地小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长江第一小卫队”。

青藏公路沿线垃圾调查(2003年)

通过对青藏公路沿线垃圾分布及污染情况的调查,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建议,所提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

长江源人类学调查(2003年)

通过对长江源地区人类活动的调查分析,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藏羚羊的红绿灯(2004年)

由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建设影响了藏羚羊的正常迁徙,志愿者在公路上设立红绿灯,引导汽车小心通过藏羚羊穿越公路的路段,为藏羚羊顺利迁徙保驾护航。2004年,共护送了2000多只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

长江源冰川退化监测(2005年---2009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冰川持续退缩。从2005年开始,绿色江河志愿者与科学家合作,每年对长江源冰川进行监测和记录,准确反映长江源冰川退缩速度,促进政府、公众、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

青藏铁路列车环保宣传(2006年)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大批游客通过铁路进入青藏高原,给当地脆弱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绿色江河志愿者在车站和列车车厢中对游客开展环保宣传,呼吁游客“乘青藏铁路列车,做高原绿色使者”,力求把游客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5·12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能力培训(2008年)

四川汶川地震后,特此专门召集绿色江河各大城市的志愿者召集人和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志愿者进行灾后重建的能力培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直接参与绿色江河灾后重建的系列生态环保项目。

长江冰川拯救行动2010(2010年)

该项目是以绿色江河多年对长江源冰川的考察为基础,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进一步关注冰川退缩,关注居住在冰川周边的人,关注冰川所滋养的生物多样性的系列大型项目。项目由“见证长江冰川的逝去(长江源)”、“神山圣湖的回音(雀儿山)”、“雪山论未来之世界大学生论坛(雪宝顶)”、“2010拯救长江冰川雪山·世博音乐会”以及“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2010”系列子项目组成。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拯救行动---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建设(2011年-2012年)

随着中国城市化尤其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包装的商品入侵,使人烟稀少的的长江源区也有垃圾泛滥的趋势,垃圾直接威胁着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的安全,为此,2011年绿色江河启动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2012年9月30日,绿色江河在长江正源沱沱河落成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并通过志愿者招募和系列项目的实施,对长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推动长江水源地垃圾污染状况的持续改善,为高原牧区的垃圾收运和处置做出示范,促进长江源生态第一镇的建设。

gef/sgp/undp减少长江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发展可替代生计实现可持续的草场管理项目(2011年-2013年)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督导,绿色江河负责实施的为期两年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减少长江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发展可替代生计实现可持续的草场管理”项目,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为实施平台,为当地居民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性宣传、正确进行垃圾处理避免垃圾焚烧等环境教育培训,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改善当地垃圾污染的状况,减少和杜绝焚烧垃圾带来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消除外来垃圾对长江源区水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协助适度开发适合当地的生态旅游项目特别是协助当地妇女开发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系列活动,通过发展可替代产业的产品,以改善当地牧民对单一畜牧业的依赖度,减少对草场的过度使用,以实现草原的可持续管理和发展。同时,保护站自身的环保节能建筑、太阳能发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为当地建筑和节能、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做出示范,帮助当地社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垃圾换食品项目(2012年至今)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和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偏远的长江源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量不可降解工业垃圾的入侵和外来游客的涌入进一步威胁到生态环境已经极为脆弱的长江源区,正如中国城市在遭遇的垃圾围城一样,在人烟稀少的长江源也面临着垃圾泛滥的趋势,并直接威胁着长江水源的安全。由于长江源区面积辽阔,牧民居住分散,很难在长江源区建立集中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机制和体系,使得大量不可降解垃圾甚至有毒有害垃圾散布在草原上,随风飘散,严重影响草场、牲畜和水源的安全。自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转以来,绿色江河通过招募志愿者,深入牧区开展垃圾危害的教育和培训,向当地牧民和居民发放垃圾回收手册和环保知识手册,同时向牧民宣传“垃圾换食品”的奖励性机制——鼓励牧民将分散在牧区的垃圾,特别是不可降解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起来,带到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即可交换相应数量的生活物品,如大米、蔬菜、食用油等。

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2012年至今)

在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回收的垃圾由志愿者进行分类、打包。保护站对游客开放,进行环保宣传,同时志愿者会动员自驾车游客带走一袋垃圾至格尔木的指定地点进行回收置,在有效减少水源地垃圾污染的同时能最大化回收利用资源。对于带走垃圾的自驾车,绿色江河发布微博、微信表示感谢,并在其车身上张贴“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的车贴,以进行项目宣传和鼓励更多的车辆加入清洁长江源的行列中。通过“垃圾换食品”和“带走一袋垃圾”项目的实施,绿色江河建立起了一套覆盖回收、运输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为高原垃圾的回收和运输做出示范,希望能最终解决高原牧区垃圾污染的问题,减少垃圾对长江源水环境的威胁,改善长江水源地环境状况。

清洁青藏线,保护长江源(2013年)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昆仑山之间为长江源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构成的青藏线有400公里穿越这一区域。由于运输的繁忙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塑料包装为主的垃圾沿着青藏线两侧蔓延,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地的安全。

绿色江河组建了东西南北中的5个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团队,每个队8人,包括以北京的大学生为主的北部队,以上海的大学生为主的东部队,以广州的大学生为主的南部队,以成都、重庆的大学生为主的西部队,以武汉、长沙的大学生为主的中部队。40名大学生志愿者集结青藏线,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徒步接力400公里,调查垃圾污染状况,捡拾公路两侧垃圾,以第一手调查数据和自身行动呼吁社会关注青藏线生态环境,呵护长江水源。

斑头雁守护行动(2012年-2014年)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八小时就能飞越近9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源是它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但这里每年被盗捡鸟蛋近2000枚,而斑头雁的全球野生种群数仅7万。

2012年,绿色江河开始实施斑头雁守护行动,当年的班德湖没有一枚鸟蛋被捡拾走。2013年共计进行了9次鸟调,班德湖斑头雁最大种群数量超过2000只,此前2012年的调查是1170只,一年时间多出近1000只,这和志愿者两年的守护不无关系。2014年,守护行动将继续在班德湖和杰比湖进行,通过招募志愿者和动员当地牧民,在斑头雁产卵、孵化期间,对斑头雁繁殖地彻夜守护,同时进行鸟类、植物等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借助媒体,对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开展斑头雁保护的宣传,向公众传播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

烟瘴挂寻踪—长江第一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2014年首期)

烟瘴挂峡谷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峡谷,是整个长江流域原生环境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片净土。谷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成为整个长江干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最多的峡谷,雪豹(国家一级)、白唇鹿(国家一级)、野牦牛(国家一级)、藏羚羊(国家一级)、藏野驴(国家一级)、岩羊、棕熊分布其间,并以熊多著称,被列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绿色江河于2014年正式启动“长江第一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组建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专家组建的植物考察队、野生动物考察队、人类学考察队,在未来三年中,三支考察队的科学家在摄影师、探险家、本地牧民协助下,在峡谷中建立3个野外考察营地,每年持续调查6个月,对人烟罕至的烟瘴挂峡谷进行全方位调查,其中野生动物调查在传统调查的基础上,首次大规模使用高清红外自动跟踪监视器,红外线照相机,捕捉雪豹、白唇鹿等大型动物的行踪。

本项目将通过数据、图片、影像记录并展示烟瘴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外围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资源,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在科学数据、文字、图片、影像基础上,借助多方力量,为烟瘴挂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当地牧民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途径,最终推动政府以立法形式为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子孙永久保留一段自然的长江河道和长江上最后一个原生态的峡谷。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