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范成大赴任徽州司户参军,沿徽宁古道行至绩溪县西二十里的临溪寺。该地为宋代徽州交通要道,诗人解鞍暂歇时,目睹"万山绕竮竛"的险峻地貌与"二水奔澒洞"的湍急水流,结合"紫翠迭迎送"的旅途体验,创作此诗。诗中"解鞍得蒲团"的细节印证了公务行役的真实经历,而"暂作百年梦"的慨叹则折射出青年范成大的仕途感悟。
内容赏析
地理特征描写
首联以"竮竛"(孤危貌)形容群山环绕之势,"澒洞"描绘水势汹涌之态,精准呈现徽州山水地貌特征。颔联"金碧灿檐栋"的寺院描写,与末句"惊尘扑飞鞚"的鞍马风尘形成动静对照,构建出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立体画卷。寺院意象运用
"卧受瓦炉供"通过陶土香炉的细节,营造清寂的禅修氛围;"幽禽正清哢"以鸟鸣反衬环境幽静,"残僧"意象则暗喻诗人"无力供世用"的疲惫心境。这种将自然景观与精神困顿相融合的写法,体现了南宋山水诗的典型特征。情感表达特征
"少捐一炊顷"借短暂休憩隐喻人生须臾,"百年梦"的时空转换凸显存在虚无感。尾联"漱井出门去"的决然姿态与"惊尘扑飞鞚"的尘世牵绊形成张力,道出封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艺术特色
1·意象系统:以"竮竛"山势、"澒洞"水声构建险峻基调,通过"蒲团""瓦炉"等禅修器物实现意境升华
2·语言风格:延续新乐府"平易浅显"传统,但"残山恶水"的险怪描写突破既往范式,显露"骨力遒劲"的转变端倪
3·结构特征:十六句诗分四段递进,从地理描摹转向心境呈现,最终落于尘世感慨,体现南宋古体诗的典型章法
文学影响
3·该诗标志范成大诗风转型的关键节点,其"以险写幽"的山水表现方式,直接影响后期《石湖诗集》中"荒寒奇崛"风格的成熟。诗中"倦客—残僧"的自我定位,为后世解读南宋士大夫精神困境提供典型文本。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其"得山水真趣而不堕理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