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92年6月成立泰县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1994年姜堰撤县建市后更名为现名。2024年开发区管辖范围扩展至150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昆山高新区姜堰工业园在内的五大功能园区。
规划布局
开发区空间规划历经五轮修编,形成“东产西城”格局:
产业发展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重点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
新城区:秉承“绿色、科技”理念开发,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2012年数据),布局行政服务、商业配套等功能基础设施包含“九横十纵”主干路网体系,2025年通过西部发展规划修编新增智能制造产业带。
产业发展
截至2025年,开发区注册企业超1000家,外资来源覆盖20余个国家,形成三大产业集群:
机电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产能占全国12%,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8个
智能电网:集聚35家规上企业,形成从核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新能源:2025年设立深圳离岸创新中心,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化,年产值突破80亿元获评“江苏省智能电网器件特色产业基地”(2018年)、“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20年)等资质。
政务公开
2024年度通过三大渠道开展信息公开:
主动公开:发布招商引资政策、项目建设进展等信息46条,主要载体包括《今日开发区》专刊(月刊)、微信公众号
依申请公开:建立“登记-审核-答复”标准化流程,全年办结企业信息查询申请3件,平均办理时长4·2个工作日
质量管控:实施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开展联络员专题培训6场次,整改错误信息17条。
创新平台建设
2025年设立姜堰—深圳离岸创新中心,重点推进:
协同创新:实行“深圳研发+姜堰转化”模式,首批入驻项目包括双登集团储能技术研究院
服务体系:构建项目孵化、技术对接、产业落地全链条服务,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
产业升级:聚焦“2+1”主导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年度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
质量认证与绿色发展
2025年2月召开工业经济大会,强化绿色转型举措:
政策支持:出台《主导产业壮大激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企业碳足迹认证
技术支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供零碳工厂建设方案,指导8家企业完成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成果转化:年度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7个,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