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218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8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89·53%,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44·58%;拥有“国家百千万”等国家级人才4人,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30人。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育和国际交流,柔性引进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内外杰出专家教授12名,江苏省产业教授10余名。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柔性引进):李琳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袁寿其
国家级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鲁金忠
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鲁金忠
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全国优秀教师:王贵成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鲁金忠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王京涛、樊薇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对象:鲁金忠、叶云霞、程广贵、王匀、蔡杰、王树林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旭东、鲁金忠
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胡兴好、孟宪凯等
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张忠强、程广贵、王匀、周建忠、陈炜、梁红玉、罗开玉、崔承云、郭玉琴、陈明阳、顾寄南、陈炜、叶霞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带头人:任旭东、鲁金忠、叶云霞、周建忠、花银群、黄舒、陈明阳、杨超君、张朝阳、罗开玉、王权、郭玉琴
江苏省产业教授:钱鹏飞、梁红玉、郭二廓、申祥、徐琳、郭玉琴、崔熙贵、高永锋、佟艳群、吴雪莲、王晓东、刘晨曦
江苏省教学名师:王贵成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9月,学院设有6个系和5个本科专业。
系: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设计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1门省级产教融合一流本科课程。截至2024年5月,学院有1个江苏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
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江苏省重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大学—一汽锡柴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差与检测技术、机械制图
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线上)、管道缺陷阵列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工程图学a(ii)(混合式)、制造工程与技术
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程图学基础
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图学
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图学a(ii)
参考资料:
教学成果
教材名称 | 级别 | 颁奖部门 | 主编 |
---|---|---|---|
现代农机装备再制造技术 | 省立项建设重点教材 | 省教育厅 | 丁建宁、王宏宇 |
激光特种加工技术 | 省立项建设重点教材 | 省教育厅 | 鲁金忠 |
信息光子学 | 省“十三五”重点教材 | 省教育厅 | 陈明阳 |
机械原理与设计(上册) |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马履中 |
机械原理与设计(下册) |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马履中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省“十二五”重点教材 | 省教育厅 | 陈炜 |
现代机械工程制图 | 省“十二五”重点教材 | 省教育厅 | 戴立玲 |
机械原理与设计 |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马履中 |
图学基础教程 |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戴立玲 |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技术 |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王贵成 |
图学基础教程 | 省精品教材 | 省教育厅 | 戴立玲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省立项建设精品教材 | 省教育厅 | 任乃飞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 省精品教材 | 省教育厅 | 吉卫喜、任乃飞 |
精密与特种加工 | 省精品教材 | 省教育厅 | 王贵成 |
参考资料: |
项目名称 | 项目等级 | 项目负责人 | 获批时间 |
---|---|---|---|
面向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链的多校融通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 | 鲁金忠/许桢英 | 2021年 |
基于工程逻辑提升现代工科专业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 | 丁建宁/王宏宇 | 2019年 |
工业中心层级推进的机器人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周链 | 2021年 |
工程图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鲁金忠 | 2021年 |
本科生激光技术与加工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袁晓明 | 2021年 |
散料螺旋输送可视化呈现与交互实训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修祥 | 2021年 |
视觉智能检测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韩丽玲 | 2021年 |
“问题导向+项目驱动+软硬件平台落地”的测控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潘海彬 | 2021年 |
机械制图虚拟仿真实践的研究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黄娟 | 2021年 |
产学融合下的机器视觉师资培训研究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邹荣 | 2021年 |
产教融合下机械类专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兰 | 2021年 |
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超 | 2021年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明阳 | 2021年 |
光学系统设计创新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周志强 | 2021年 |
面向智能制造的ai机器视觉多学科融合实验教学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张新洲 | 2020年 |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房卓娅 | 2020年 |
基于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项目式机器人创新训练体系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寒松 | 2019年 |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许桢英 | 2019年 |
面向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示范课程建设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陈修祥 | 2019年 |
以创新型工程师培养为核心的光电专业软件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许孝芳/李宏刚 | 2019年 |
基于3d打印的创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周链/袁晓明/黄舒 | 2019年 |
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黄娟 | 2022年 |
“思—科—教协同式”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纪敬虎 | 2022年 |
基于“虚拟仿真课件管理平台”的plc控制对象虚拟仿真设计研究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王富良 | 2022年 |
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课程建设与性能表征培训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王匀 | 2022年 |
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和体系改革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育人立项课题 | 季晨 | 2022年 |
参考资料: |
成果名称 | 奖项级别 |
---|---|
推进基础课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致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工程实践能力导向的“三维开放融通”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构建复合载体 强化工程能力 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基于课程结构及形态创新的kapiv—体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领域,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首批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首批省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机械工程
参考资料: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