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地理标志地理保护范围为北纬40°52′至44°30′,东经124°50′至131°18′;南起集安市、北至舒兰市,西起东丰县、东至珲春市。涉及白山市、通化市、吉林市、延边州和辽源市的25个县(市、区)的97个乡镇。质量技术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生产环境应符合 ny/t 5010的规定,生产用水符合gb 5749的要求。生产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排灌方便、靠近水源、生态环境良好且方圆5公里范围内和上风向20公里不得有污染源的场所。
品种选择与特殊要求
选择无褶状脉(无筋菜)、少褶状脉(少筋菜)或褶脉中等且均匀分布(半筋菜)的单片品种作为栽培种,并且经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或在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黑木耳品种。
生产过程管理
栽培时间
在6月30日即“小暑”前采收的黑木耳为春耳,在8月11日即“立秋”之后采收的黑木耳为秋耳。春耳接种时间1月末至2月中旬,4月上旬吊袋(4月末进行地栽),6月初开始采收木耳。秋耳接种时间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催芽及出耳管理,根据栽培模式和品种熟期提前或延后接种时间。
·栽培模式
①室外全光栽培:做宽1·2-2米、作业道宽30-40厘米的畦床,床面高出地面10-20厘米,1平方米摆放25-30袋。
②大棚挂袋栽培:大棚为钢架结构,南北走向,顶高2·8-3·5米,肩高1·8-2·2米,跨度8-10米,在棚内按“品”字形系紧尼龙绳2-3根,扣铁钩或三角片固定菌袋,挂袋间距离不小于10厘米,1平米挂袋不超过70袋。
工艺流程
配(选)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与后熟→开口养菌→催芽→地摆→出耳管理→采收
生产技术
(1)配(选)料
原料选择与配备严格按照 ny 5099《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执行,并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栽培配方。
(2)拌料
采用拌料机拌料,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58%-60%,然后利用装袋机进行装袋。
(3)灭菌
栽培袋采用常压或高压蒸汽灭菌,常压灭菌100℃持续8小时-12小时;高压蒸汽灭菌121℃保持2·5小时-3小时。
(4)接种
使用液体或固体菌种接种,接种操作方法严格按照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执行。
(5)培养
接种后发菌棚内温度控制在22℃-26℃,30天后室温控制在22℃±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暗光培养;接种后7天内不通风,7天后及时通风。
(6)开口养菌
①开口:采用开口器开口,开口深度0·3-0·6厘米,开口数量180-220个。
②养菌:开口后在棚内继续培养2天-3天,培养温度20℃-22℃。
(7)催芽
可在室内催芽或室外集中催芽,光照强度保持200-500光照度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不低于5℃,不超过25℃。
(8)出耳管理
①室外全光栽培:地面畦床温度在10℃-26℃时喷水,每次喷3-5分钟,间隔30分钟喷一次,畦床温度超过35℃要进行遮光降温。
②大棚挂袋栽培:温度在10℃-26℃时喷水,每次喷3-5分钟,间隔30 分钟喷一次,连续喷水7-10天后卷起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晒袋3-5天。
产品收获以及生产记录要求
收获
当耳片边缘刚刚变成波浪状、腹面产生少量白色孢子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晾晒。
生产记录
要求生产地点、菌种来源、栽培配方、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消毒药剂使用、栽培模式、采摘管理、加工管理、贮藏管理、出入库台账、销售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记录,记录档案专人管理,为长白山黑木耳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和质量服务提供依据。
质量安全规定
标志使用规定
标志的使用
使用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地理标志的产品必须产自本区域范围,生产经营者必须取得登记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标志使用人应当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保证地理标志黑木耳产品的品质和信誉,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名称和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注方法,标注标签要符合gb 7718和gb/t 191规定。
贮藏与运输
不能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合贮藏,贮藏库房内相对湿度不要超过60%。运输过程中防晒,防潮,严禁与有毒物品混装,严禁用含残毒、有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载。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