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情况
从1985年至2000年,我市作家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达60余部(其中,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1部,散文集14部,诗歌15部,报告文学5部,作品集3部,评论集2部)。韩乃寅的《天荒》,获第一届东北文学大奖一等奖;龙秀梅的《不再孤独》获第三届东北文学大奖二等奖;田洪波的小小说《玻璃心》获第四届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一等奖;田成章的童话集《野地里的怪眼睛》获中国少儿出版社“小天鹅”文艺奖;王晓廉的散文集《无缘雪季》获全省散文精品一等奖,创作的散文集《碧梦千回兴凯湖》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王少连的报告文学《交警星魁》获“中华大地之光”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
我市的戏剧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我市剧作家杨宝琛创作的话剧《大青山》获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话剧《大江弯弯》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首演并获1996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隋玉生创作的话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获省政府文艺大奖、编剧三等奖、省文化厅新剧目编剧一等奖;孙德元创作的小品《就是他的事》、《老谢头的生日》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 小戏三等奖。
我市美术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共有60余件获国家级大奖(其中,金奖14件、银奖20件、铜奖26件)。李永生的版画《融》获文化部“群星奖”;于承佑的版画《山村孩子》、《大雪穿过靠山屯国道》获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版画银奖;刘长宏的版画作品连续三届荣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工业版画大展”金奖和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大展”铜奖。1994年,鸡西市美术界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美术创作群体”。1995年,鸡西被文化部命名为“版画之乡”。我市书法作者在国家级展览中展出、获奖作品58件。石生金、杨一平的作品在全省美术书法篆刻展中分获一等奖和金奖。我市的摄影作者十几年来以勤奋的工作精神创作出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摄影展达200余幅,其中有30余幅作品获奖。何安生的作品《秋韵》获“莲花杯”摄影大赛二等奖;耿永祥等20名作者的作品获全省21届影展银奖和优秀奖。2000年,市文联编辑出版了《鸡西风光》大型摄影画册。
电影、电视剧本创作:杨宝琛创作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雪乡》获1998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合作改编的连续剧《光荣街十号》获1999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连续剧《北京往北是北大荒》获2002年广电部“飞天奖”。龙秀梅创作的电视剧《燃烧的烛光》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第十七届“飞天奖”,《蜿蜒的山路》获东北电视剧金虎奖二等奖。一级演员马少信在影片《大决战》中以成功的表演获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二名,获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一级演员高强主演电视剧《赵尚志》获全国第十二届“飞天奖”。
舞蹈、曲艺、民艺等艺术门类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弘扬兴凯湖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
自1985年以来,市文联和市级各文艺家协会主办或联办了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大文艺活动100多次。
由鸡西市文联主办的《雪花》杂志创刊于1979年(原名《鸡西文学》),是我省东部七城市中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期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