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概况
鸡山成为珠海赫赫有名的“鱼米之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鸡山村改制为居委会,辖区内也新建了很多的厂房,出租给企业发展加工产业,千余居民除了外出务工之外,每年也可以通过集体经济取得不菲的分红,日子过得幸福而安详。
牛歌是流传在鸡山社区特有的,曾经作为村民交流的一种方式。牛歌以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唱为主,内容可以临时取材,目前已经作为珠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出现在各个中秋节以及其他传统文化表演场合。十几年前,在海外侨胞的资助下,村里重新修建了鸡山祠堂,开辟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桌椅,简单清洁,如今那里正是鸡山老年人高唱牛歌的乐园,时常能听见老人用方言你来我往对牛歌的快乐声音。村里老人组织下四个村民成立“牛歌队”,经常代表鸡山奔赴各个场合表演。发扬牛歌文化,让传统文化流传下去。鸡山社区逢年过节都会制作各种“应节”的点心。端午节有那兜粽、鬼节有糯米糍、中秋有芋头糕,春节有角仔和年糕。特色点心在鸡山流传多年,而且制作特别费时,工序非常复杂,糯米糍要蒸上十几个小时,角仔里面要包沙葛、鱼虾、冲菜或者花生仁等,吃起来特别香。因为口味极佳,鸡山的特色茶点也成为当地人的送礼佳品。
社区人物
(1860—1913,唐家湾镇鸡山村人)清华大学创始人,作为120名留美幼童之一,唐国安后来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的主要兴办人。他继容闳之后,又三次选送180名庚款学生赴美,并为清皇室创办清华学堂,用于留学培训。清朝覆灭,他在困境中独撑校务,不仅谢绝到新政府做官,并说服政府改组学堂,援用西学体制,终使清华学校崭新诞生,遂出任第一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