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点
江湾牌楼
江湾牌楼运用浮雕和镂空雕的工艺,刻有“麒麟嬉逐”“虎豹呈“鹿鹤同春”“五狮戏珠”等传统图案,都有吉祥多福的含义这两侧的“文臣武相”和“八仙过海”图,据说是希望萧江后代能读书做官,出将入相,要不,就像八仙那样,各显神通。萧江宗祠
萧江宗祠,又叫“永思堂”,最早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是由族人江一麟主持并出资的,后在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民国十三年(1924年),族人江谦和江知源两位共同出资,花了三年时间重建,但在文革时期它却被拆了;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按原来的格局建的萧江宗祠。宗祠的门楼。那飞檐翘角像不像鸟展开的翅膀,这种在建筑学上称为“翼角”的造型,因为像是5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所以叫做“五凤楼”。五凤楼原本是皇家建筑专用的格式,可到了明清时期,却被徽州人悄悄地用在祠堂门楼的建造上了。当然,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气派,也寄寓了“吉地有凤翔”的美好愿望。五凤楼和两侧的水磨青砖八字门墙,集中展现了婺源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十分精湛。门楼上枋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八字墙上的四幅砖雕,是三结义、文天祥、包龙图和杨家将等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可以说,宗祠里所有的雕刻,内容基本上是祈望宗族繁盛兴旺发达,宣扬敦亲睦族、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的。
鼓吹堂
鼓吹堂是江湾景区内“传统民俗演艺”的固定场所,也是江湾婚俗嫁娶的礼堂。景区从菜品菜肴的特色、装饰风格的设计led屏等多媒体智慧化的应用、全景vr及文艺演出互动都做出了精心的打造与安排,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让游客了解婺源江湾的人文风俗。梨子巷
江湾梨子巷是一条多元化业态形式的徽派仿古怀旧型老街。因婺源四大特色产品“红、绿、黑、白”中的“白”(江湾雪梨)而得名。整条梨子巷每间店铺各个不同,可谓“一店、一品、一景”,店铺风格则以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形式进行布置与展示。业态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非遗产品区、美食体验区餐饮娱乐区、特色民宿区。非遗展示馆
江湾非遗馆的展览主题为“活着的记忆”有国家级6项、省级7项、市级 4项、县级17项。展馆共有9个展厅,展示项目分别是: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三雕、婺源雌舞、婺源灯彩、婺源抬阁和豆腐架、婺源小吃、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等,非遗主题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可领略婺源非遗文化灿烂的历史与其独特永恒的魅力。民俗博物馆
婺源古代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繁荣,崇文善美,讲究品质的理念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给这里的乡风民俗、吃穿住用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婺源民俗博物馆正是从这样一个视角,收集了近万件当地的民俗藏品,内容之丰富,有如打开一卷古徽州婺源人的生活图景,可以更加贴近地感知个中的那份儒雅精致和岁月风情。自创办以来,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多个省台及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且被誉为古徽州民俗文化的缩影。滕家老屋
滕家老屋是一幢一堂两房两阁厢布局的建筑。厅堂两侧是地房,也就是主房间。按照徽州人的传统规矩,父母(主人)住东厢房,儿子和媳妇住西房,女儿则住在楼上。徽派民居有多种布局模式,比如回字型、凹字型等,大户人家可以将这些模式单元加以纵横组合,以满足使用的需要。有的甚至组合连接成一个建筑群,十分壮观。
乡贤园
乡贤园名人名树观赏区。自200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江湾以来,许多中央和省市级领导也先后到江湾,并在这里植树纪念。
“进思舫”,它就像是一只船,船头伸到水里。汇贤湖,立在湖中间的是文笔塔。过去,为了使村中文运昌盛,科第连举,往往都在村庄的水口处立“文笔”,或建文昌阁等。而今,把文笔塔建在汇贤湖里,其中的寓意不难猜想。
穿过长廊,前面就是江湾几位历史名人的石雕群,他们是江湾众多名士才俊的杰出代表。萧江一世祖江祯。他就是唐禧宗朝的江南节度使,后被敇封为柱国上将军。江一麟,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神宗万历年间的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萧江二世祖、迁居婺源的开基祖江董。萧江八世祖江敌,宋大观三年的进士,就是他率领部分族人迁入江湾的。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
江一麟纪念馆
江一麟纪念馆,是江一麟的故居,现在辟为纪念馆。他官做到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正二品,因而院落和宅第都比较方正宽大。
房屋的正堂叫“敦伦堂”,有敦亲睦族、崇尚教化的意思。这中堂挂轴,便是江一麟的画像。
明代的房子,一般雕刻人物较少,风格简约,不像清代康乾以后,华丽而又繁琐。这幢建筑显然后代进行过维修改建,但格局大体未变,也还保留了当年的一些做法,装饰朴素,端庄而不奢华。
江一麟,是明代的爱国名臣,他病死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终年才61岁。他一生为官27年,廉洁自守,为政勤勉,深受百姓的爱戴。病逝后,皇上赐葬回乡,还派遣徽州府知府专程到江湾吊唁。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