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标
设计说明: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精神文化
校训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
“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校歌
江苏科技大学校歌是由石大庆等作词,吕远作曲。
学校精神
江苏科技大学的学校精神是:“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
“船魂”精神也即江科大精神、学校的校园精神。
江海襟怀:就是心态洒脱、开放包容的江海文化,拥有江海的视界和开阔胸怀。
出自《益公题跋·三·跋唐子西贴》(宋·周必大):“不妄与人交,而襟怀洒落,人自受之。”襟怀意指胸怀、洒落、洒脱,形容心情坦率,光明正大。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是船舶,是国家打造造船强国的生力军,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理念上,始终秉持江海胸襟和视野,胸怀天下,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战略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引领社会进步。
同舟共济:就是众志成城、团队至上的造船文化,齐心协力实现共同愿景目标。
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的“舟”:船;“济”:渡,过渡。同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只要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定能战胜困难。船舶工业的产业特征特别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精神。江苏科技大学以“大船舶”特色兴校,特别要强调以人为本,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必须紧紧咬定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目标,团结协作,奋进担当,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展现了江科大人的豪迈情怀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坚韧与毅力。
扬帆致远:就是以船为媒、纵横四海的船舶文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理想。
扬帆,出自唐刘长卿《送乔判官赴福州》诗:“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体现的是展开云帆踏上征途的情怀。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江科大人为培养新中国的造船人才奋斗不止,不断前进,在推进“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进程中贡献力量,走向深蓝,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目标的梦想。“扬帆致远”展现了江科大人的雄心壮志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胆识与魄力。
“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十二个字,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突出了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与“海洋”特色。
文化理念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
强调人本管理意识,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推行公平原则,培养学术精神,努力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文化。
校风
校风指的是学校的风气、风尚、风貌,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稳定而具导向性。江苏科技大学多年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行为特征,即:诚朴务实、敬业精进。
诚朴:即真诚而质朴,江科大人讲求的是为人诚心正意,为学实事求是。其中“诚”是核心,“朴”是根本。“诚”指向对待他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更是立身与立信的根本。“朴”指向于个人生活要求与品德追求,内心质朴、心态厚实,是祛除浮躁、成就事业的法宝。
务实:即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是江科大人注重现实、强调实践、强化应用、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学校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决定了江科大人必须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做人的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友善:出自朱德《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是无私的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也是友善的一种表现。
教风
教风——严而有爱、惟实惟精
严而有爱
“严”:严格、严谨。即治学严谨,执教严明,正所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爱”:爱生、敬业。爱学生要倾听、尊重、付出、宽容。爱教育事业,就要默默地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严而有爱就是指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教书育人,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惟实惟精
“惟”:追求。“实”:真实、实在,扎实。指教师应当实实在在为人,踏踏实实教学,扎扎实实科研。
“精”:指教书育人、治学应当精益求精、精细管理、精致教学。
学风
学风——乐学善思、求是求新
“乐学”语出《论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指不为名,不为利,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学习中享受到无比的快乐。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能把学习当成一生的事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追求生命的丰富与完善。“善思”即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体现了学贵精思之理。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唯有如此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
社团文化
社团情况
2021-2022学期,学校共注册学生社团112个,其中思想政治类社团3个、学术科技类社团51个、文化体育类社团39个、志愿公益类社团8个、创新创业类社团1个、自律互助类社团6个、其他类社团4个。2024年,环境保护协会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社团”。
环境保护协会
成立于2002年的环境保护协会(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团)是学校五星级大学生社团,现有成员200余人,设有办公室、志愿者工作部、宣传部(科普部)、项目部四个部门。协会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广泛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特色活动
第十三届社团巡礼节期间打造了涵盖社团文化月、社团开放日、社团嘉年华以及闭幕式晚会等系列活动。各学院、各社团积极组织筹备,围绕社团实际举办了特色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100余项,为广大同学搭建了锻炼、展示、交流、提升的实践平台,营造了青春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