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肺癌防治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贡献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医学贡献

医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中国最早报道鼻硬结病;并自制手术器械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如镫骨手术;由林筱周、陶正德翻译出版的苏联《耳鼻咽喉科学》填补了当时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空白。

20世纪60年代,由李学正总结的中国青年人旋转实验正常值纳入中国教材的标准数据。

20世纪70年代,李学正的镫骨切除手术被拍成中国第一部彩色显微手术科教电影。肖健云与中国鼻咽癌研究领域姚开泰院士共同主持了湖南省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湖南省鼻咽癌的两个少数民族高发区(湘南、湘西)。

20世纪80年代,陶正德主编了大型专著《耳鼻咽喉理论与实践》,其领衔的耳鼻咽喉肿瘤和常年性鼻炎的系列研究获得美国cmb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先后获部、省级成果奖多项;肖健云、赵素萍教授在中国率先开展了血卟啉激光增敏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相关研究在全球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1988年,普通外科启动“大肠早癌自体荧光内镜诊断系统”研究,先后获得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资助和中古国际合作项目,拥有自产知识产权,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自体荧光内镜诊断系统对临床诊断早期大肠癌有重要作用。

1998年,冯永作为临床负责人与中国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院士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实现了中国克隆遗传性疾病基因零的突破,并在遗传性耳聋的家系收集、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功能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2004年,孙虹开始对耳蜗基因治疗的关键要素即基因载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无机纳米载体将治疗基因转染到活体动物耳蜗细胞内的研究者。

2009年,普外科杨连粤领衔的课题组,在全球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新概念,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外科权威期刊《外科年鉴》刊发。

2010年12月,神经外科唐北沙领衔的研究组发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一个新致病基因,并被人类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收录,这是该病的新致病基因首次被中国科学家发现,标志着中国神经系统遗传病领域获重要进展,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神经病学学科在中国最早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大样本人群的脑血管病社区预防基地,首次提出长沙市为世界脑血管病高发区之一,在中国率先进行了以高血压为重点的社区人群脑血管病综合预防研究,并获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的成功。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江泓在基因诊断与分子分型、致病基因定位与克隆、疾病预警模型与生物标志物、分子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他牵头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和遗传资源样本库;牵头组建了动态突变疾病医学研究协作组(credrc)、中国遗传性共济失调多中心协作组(hamcgc);牵头撰写了《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管理策略专家共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brain、ageing res rev、ann neur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77篇,总影响因子410·561;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项。

2025年5月,湘雅医院吴畏、尹继业、陈永恒团队在《drug resistance updates》发表肿瘤基因毒性药物耐药新机制的研究成果。

2025年5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张隆伯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brain》发表研究成果——题为《filamin a in focus: unraveling the multifaceted roles of flna in neurodevelopment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聚焦flna:揭示flna在神经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多重作用)的综述文章。

2025年5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脑外伤与神经重症亚专科主任刘劲芳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纳米生物技术杂志》,if10·6)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首次阐明m2型小胶质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m2-sevs)通过ir-25-3p/mir-93-5p-tgfbr/pten/foxo3轴调控神经干细胞(nsc)命运,显著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

医学实践

1956年,湘雅心胸外科在中国率先进行人工低温研究并应用于临床,随后开展了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等。

20世纪70年代,湘雅医院率先开展医院感染研究、肾透析,并成功开展肾移植手术;李学正的镫骨切除手术被拍成中国第一部彩色显微手术科教电影。1983年,湘雅医院诞生中国大陆第一例人类冷冻精液受精的人工授精男孩;1988年,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在湘雅诞生。

20世纪90年代,湘雅医院移植技术获得全面发展,相继成功开展了亚洲第一例异位肝移植、江南首例心脏移植、中国首例单肺移植、胎肝胎胰联合移植、关节移植、自体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田勇泉在中国首先开展了“经腭正中径路切除枢椎脊索瘤”手术,推动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颌联合手术。1993年,孙虹在湖南省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手术。

1994年,湘雅心胸外科成功进行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1997年,心胸外科进行了中国首例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随后又开展了自体肺移植。在中国率先开展新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手术。

2005年,湘雅心胸外科成功完成湖南省首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并在中国首次完成高风险复杂的cantrell五联征矫治手术。

截至2010年,中西医结合课题组经过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预防溃疡复发的作用机制――“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00余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2%,显效率达35%。湘雅医院的手术效果得到提升,攻克了不少疑难病症,曾完成中国首例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等;湘雅医院制订的临床输血治疗方案指标,已成为多家医院临床用血的“金标准”,帮助30多家省内外三级医院实现了用血量下降1/3到1/2,大大缓解了临床“血荒”压力。

2011年,湘雅心胸外科成功完成了中国年龄最小的冠脉搭桥手术。2012年,湘雅心胸外科创下湖南首例世界级难题的肺动脉闭锁肺动脉一期单源化手术。

2019年6月,湘雅医院成功完成国际首例无切口升结肠肿瘤根治术,成功证明了右半结肠肿瘤可将手术标本经结直肠肛门取出;同年,成功接受了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治疗,成为接受该药治疗的中国首例小于1岁且需呼吸机支持的sma i型患儿。

2020年-2025年,湘雅医院牵头制定国内指南、专家共识66项,开展国际首创技术7项、中国首创技术6项。其中:

2020年,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血液专科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患儿进行了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患儿评估结果显示造血重建,无移植排异反应,其粘多糖酶学水平恢复正常。这是湖南省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贮积症成功病例。

2022年8月,湘雅医院“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治疗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临床研究”项目治疗的首位患者,生存状况良好,细胞治疗被证明安全有效。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例得到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治疗的肝衰竭病人。

2023年3月,同时患有升结肠癌与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湘雅医院老年外科接受了noses i式和noses viii式的双noses微微创手术,术后一周,患者就快速康复出院。该“双原发肠癌双noses手术”全球尚未见报道,系世界首例。

2024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首创中国穿支皮瓣特色技术——“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衍生术式唐氏分类”,这也是国际显微外科历史上首次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技术。

2024年5月,中国首台可用于临床的科研型7·0t超高场磁共振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正式开机。这意味着神经精神疾病、运动系统疾病、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诊疗,将更为精准高效。而在疾病机制研究方面,也会出现新的维度。

2025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团队成功开展国际首例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显著改善了72岁重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2025年5月,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团队成功开展世界首例旋髂深动脉分叶-嵌合穿支皮瓣治疗骨髓炎。同时,骨科主任唐举玉团队联合多学科,成功开展全球首例“网膜淋巴结组织瓣游离移植”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术后患者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这是该团队继全球首创“带血管蒂淋巴结组织瓣移位术”后,在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创新。湘雅医院血管外科王伟教授应邀在新加坡最大的公立医院 tan tock seng hospital,同该院大外科兼血管外科主任 glenn tan wei leong教授共同完成了东南亚第一例定制开窗支架治疗主动脉弓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手术。这也是湘雅医院血管外科“医工结合”的新技术产品首次走入东南亚,标志着“中国智造”的主动脉支架走向全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