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设立背景
19世纪末,实验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兴起与传播。1901年,耶鲁大学部分毕业校友发起组织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目的是到中国办医院和办学校,并将其列为中国-耶鲁工程(theyale-in-chinaassociation)。1903年初雅礼协会派人到中国经过反复考察调研,最后根据湖南地理位置系华中腹地,可以影响全国而确定选址其省会长沙兴医办学,邀请当时正在印度孟买行医的美国医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博士来华。设立雅礼医院
1906年,胡美来到中国,在长沙西牌楼创建了湘雅医院(初名雅礼医院),并任院长。初建的雅礼医院,人员只有3位,医院功能用房安排了候诊室、接待室、药房、诊疗室及小型检验室,暂未安排手术室。这普通民房成为湖南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学教育事业起点。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中医药和民间验方以及求神拜佛的意识和观念,医院开业之初是异常艰难的,但随着一些病人通过西医和手术的治愈,雅礼医院病人才逐渐增多。1908年,医院增加了一位中国医生,并开设了14张病床,医院声誉随之增大。
1910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颜福庆博士,受雅礼协会邀请,回国来到了雅礼医院,从此,胡美主持内科,颜福庆主持外科兼公共卫生。两人不仅在医学业务上互补,更重要的是方便于打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渠道。为了完善医疗体制,1911年11月5日,雅礼医院开办了湖南省第一所护士学校——雅礼护病学校(湘雅护理学院前身),并由美国护士妮娜·盖治担任了第一任校长。
私立湘雅医院时期
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雅礼护病学校改名为湘雅护士学校,从而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同年,协议确定迁址,双方共同兴建医院大楼及相关教学用房,并由时任湖南省主席谭延闿亲笔提写“湘雅医院”院名,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设计医院大楼。
1916年1月,长沙麻园岭湘雅院、校的规划图,奠定了湘雅医院、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称湘雅医学院)、湘雅护病学校“两校一院”的格局。
1917年,湘雅医院大楼建成(又称湘雅红楼),成为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保存完整、体量大、极具特色的现代医院建筑。
1925年3月,孙中山辞世前为湘雅医学院第五届毕业生题赠勉词“学成致用”。同年5月8日,湖南育群学会和雅礼协会反复磋商,决定继续合作办学,并签订了《湖南育群学会 美国雅礼协会合办湘雅的续约》。同年6月,院庆10周年纪念号特刊《湘雅》第二期,刊登了孙中山的题词。
1927年,担任湘雅医院院长21年之久的胡美因病辞去院长职务返回美国。1934年,胡美再次应邀来华,对湘雅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表示高兴。
1937年,张孝骞受命危难之际,放弃了个人的学术研究,接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一职。1938年8月,面对日军多次轰炸长沙,师生安全难保的局面,湘雅医学院决议赴贵阳办学,开启了西迁之路,但五六年级学生及护校、医院全体留湘。同年10月,全校40多吨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26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及其家属,辗转一个星期后到达贵阳,两周后恢复教学。
1940年,西迁至贵阳的湘雅医学院在张孝骞院长的争取下改私立为国立,更名为国立湘雅医学院。抗战时期的湘雅医学院,应湖南省政府的要求,在湘省境内分设几处临床医院:坚守长沙的湘雅医院,按当时湖南政府要求转移至沅陵的沅陵湘雅医院;在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中,溃败的日军焚毁湘雅院校后,剩余的湘雅人转移至安化开办湘雅医院安化东坪诊所。
1944年12月7日,因日本的侵略已至贵州独山,湘雅医学院被迫再迁重庆。1945年7月,湘雅医学院沅陵医院更名为沅陵湘雅医院;湘雅医学院耒阳医院后合并于湖南省立中正医院。
1946年,湘雅医学教育系统各成员相继回返长沙。1948年4月,凌敏猷教授接任院长。
确定新管理体制
1951年12月,湘雅医学院全面接管湘雅医院和湘雅护校,正式确立了湘雅医学院领导湘雅医院、湘雅护校的管理体制。湘雅医院更名为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
1953年,正值抗美援朝的特殊时期,雅礼协会驻长沙代表俞道存被驱逐出境,湘雅与雅礼协会的交往中断,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更名为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6年,经卫生部和湖南省政府批准,由湖南医学院筹建附属第二医院(后称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并在1958年举行开院典礼。随之,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64年12月8日,学校(时称湖南医学院)隆重举行了庆祝建校50周年活动。首任校长颜福庆在首届毕业生吴绍青的陪同下参加了院庆活动,并发表了致辞。
1987年12月湖南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罗嘉典教授出任改名后的第一任校长。附属医院随之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9年11月,湘雅三医院破土奠基。
更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2000年,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同年11月,中南大学下文成立了 “湘雅医学院”,医学院终得复名。
2001年,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我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als防治科普患教会”。
21世纪,湘雅医院抢占高、新、尖医疗新技术制高点。各种高新科技在临床广泛应用,微创内镜手术全面开展,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已发展为常规手术,疑难危重病例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纳米新技术研究始应用于临床。基因诊断和治疗进入了新阶段。
2010年4月29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医疗大楼自正式启用。
2011年,湘雅医院在湖南省内率先组织成立了“湘雅医院巡回指导专家医疗队”,根据基层医院不同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性地给予无偿的指导与帮扶。
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在中国首创并提出“全病程管理”,由病友服务中心(医务社工中心)负责实施。以跨团队合作的方式,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病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线上+线下”互动,医联体单位“院内+院外”信息互通,打造了贯穿患者就医“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闭环式疾病周期管理新模式。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联合国际救援机构签署航空医疗救援培训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华中区空中医疗救护培训中心,这也是该机构中国首个“航空医疗救护培训中心”。以此为契机,湘雅医院建设湖南省航空医疗联盟,打造覆盖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黄金1小时”生命救援网络。
持续发展
2020年12月,湘雅医院正式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方案酝酿和意见征求单位;2021年9月,被纳入优先级最高的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名单。
2022年开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专家在株洲市茶陵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指导当地医生为有需要的心脏病患者实施心脏手术。同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江西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入选国家第四批建设项目。
2023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展2023“全球渐冻人日”义诊活动。湘雅医院与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als防治科普患教会”。
湘雅医院探索医联体改革,深化智慧医疗工作,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多地,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截至2023年12月,湘雅医院医联体包括托管医院2家,横向协作指导湖南省外综合医院16家,纵向定点指导双向转诊的湖南省内县市级医院71家,长沙市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覆盖30个省区市。湘雅医院联网医院达919家,其中基层及边远地区联网医疗机构823家,占总联网医院数量的89·6%。
截至2024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借助5g技术开展远程数字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湘雅医院引入互联网云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模式,从帮扶基层医院到促使基层医院“自我造血”,让早期肺癌患者看病不出县,就近就能接受优质医疗服务,实现超过80%患者本地完成肺癌诊疗。湘雅医院还与省外18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免费提供人才培训、业务指导等,与湖南省14个市州69家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定点指导关系。
2024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主研发的双向转诊系统上线,并在医联体单位大力推广使用,双向转诊平台操作便捷、流程通畅、信息传递全面高效,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疑难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截至2024年11月,畅通完成门诊、急诊和住院转诊2465例,其中上转942例,下转1523例。
湘雅医院构建了“合作办院、协作指导、远程指导、专科联盟、航空医疗联盟、区域医联体”六位一体的医联体“湘雅模式”,截至2025年4月,有16家协作指导医院覆盖11个省区,70家双向转诊定点指导医院覆盖省内14个市州。远程医学联网医院覆盖中国30个省区929家医疗机构,其中基层及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占比86%。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