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0月农科院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有职工4735人,事业编制人员2823人,农工1912人。
职工中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463人,博士147人;专技二级岗1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7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9人,省政府津贴专家23人;有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4人、第二层次16人。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科院有28位专家成为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长。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游艾青、杨自文。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喻大昭、游艾青。
科研平台
据2018年10月农科院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中心),南湖、蚕桑等5个试验站。
农科院建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工程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产业基地。
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下设11个分中心和江汉平原、鄂东南、鄂北和鄂西4个综合试验站。
研究所(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游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农业部畜禽细菌病防治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
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北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湖北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水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秸秆农业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园艺作物引进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高山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棉花育种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畜禽疫病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草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产品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产品保鲜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种质资源
国家级资源平台
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华中)
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华中)于2002年建成并由农业部批准,是唯一一个建立在华中的国家级资源圃。
截至2018年4月,资源圃占地面积6·67公顷,建有道路、护坡、围墙、排灌、生产用房、温室等基础设施,圃内设有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生理生态检测系统、病虫测报及预警系统等相关设备,室内有超低温冰箱、凝胶成像系统、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3台套。
截至2017年底,收集保存牧草种质资源3000余份,合格上交入国家库2300余份。
北亚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
北亚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于2008年建成并由科技部批准。
截至2018年4月,资源圃占地面积1·67ha,建有道路、护坡、围墙、排灌、生产用房、温室等基础设施,圃内设有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生理生态检测系统、病虫测报及预警系统等相关设备,室内有超低温冰箱、凝胶成像系统、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3台套。
截至2017年底,收集保存牧草种质资源463份,是华中地区最丰富的牧草基因库之一。
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
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于1986年建成并由农业部正式授牌,2003年和2014年农业部再次分别投资190万元和671万元进行改扩建。
截至2018年4月,资源圃占地面积7·7ha,建有道路、护坡、围墙、排灌、生产用房、防鸟网、抗虫评价网室、隔离检疫网室等基础设施,圃内设有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生理生态检测系统、病虫测报及预警系统等相关设备,室内有超低温冰箱、凝胶成像系统、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30台套。
截至2017年底,收集保存来自中国18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的梨种质资源1055份,分属杜梨、麻梨、豆梨、砂梨、西洋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8个种及其杂种,其中砂梨及其杂种929份,是世界上最大的砂梨基因库。
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
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2010年经农业部批准,总投资400万元,2015年6月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截至2018年4月,资源圃占地总面积120亩。共收集保存猕猴桃属植物51个种和变种,120个选育的猕猴桃品种(系),6万余株杂交材料和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基因库。
省级资源平台
湖北省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湖北省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于2009年由湖北省科技厅立项,属于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承担建设。2010年8月建成,并通过互联网络对外开放。
平台实物信息来自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截至2018年4月,平台共享的资源信息与实物数量达到了2·15万份,其中70%以上为湖北地方种质资源和1500多份非洲资源。平台资源信息按照国家统一描述标准全部录入,信息平台能实现资源一到多项关键字段查询。
通过平台资源实物共享程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资源公益性实物分发累计完成9400份次以上,有力促进了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
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依托单位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湖北省唯一的地方种质资源中期库,也是农业部最早批复建设的三个省级中期库之一。
截至2018年4月,中期库建设有资源保存库1座,建设面积为808平方米,设计保存种质资源能力为7-10万份,还建设有各类仪器齐全的资源鉴定评价分子实验室两个,设施面积近500平方米。常年保存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大麦、高粱、谷子、荞麦、籽粒苋、棉花、牧草和蔬菜类等100多种作物共3·3万份种质资源。
中期库对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农艺性状鉴定、特性(品质、抗性)鉴定分析和入库保存,其中编入国家种质长期库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的有9000多份。
湖北省桑树种质资源圃
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桑树种质资源圃始建于1982年。
截至2018年4月,资源圃占地20亩,保存有神农架野生资源110份,地方资源94份,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安徽、广东、广西、重庆、江西、山东、湖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引进桑树种质资源300余份,共计近500余份,包括10个桑种1个变种,分别是鲁桑、白桑、广东桑、华桑、长果桑、长穗桑、蒙桑、山桑、瑞穗桑、鸡桑、鬼桑等11个桑种其中包括长穗桑、鸡桑、蒙桑、瑞穗桑等珍稀桑种质资源。
资源圃在华中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神农架桑资源的最大保存圃之一。2015年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批准为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华中分圃。
华中药用植物园
华中药用植物园隶属于湖北省农科院的华中药用植物园,始建于2001年,地处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长岭岗,海拔1680米。
截至2018年4月,植物园占地面积1688亩。园内以恩施州及武陵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为主,完成引种保育适合高山栽培的药用植物1600余种,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8种。按其生态习性和适生环境,建成了药用植物草本区、木本区、藤本区、珍稀濒危区等8个保育研究区和13个种质资源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