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胥古国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华胥古国历史记载

华胥古国

历史记载

华胥国最早见诸史书于《列子·黄帝》,此外《新唐书》中的州来,以及《山海经》等史籍记载的华胥氏之后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历代探讨的华胥之国地望所在。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见西周衰败,诸侯多叛,问太史伯,郑国何处可以立国。《国语》说:“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这就是说,公元前773年以前(西周时期),这个“华邑”,即华阳城已经存在。

关于“华阳”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少典为有熊国君,而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炎帝既为少典之子,新郑的这个“华阳”为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出生地,应该说是合情合理。有一些史学家主此说。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他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说:“华、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华阳汉属密县,今属新郑。

历史上关于华阳故城的记载,除上述《国语》外,还有秦简《编年记》载:“三十四年攻华阳。”《史记·韩世家》载:韩僖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八月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三十四年,白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史记·赵世家》:赵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方舆纪要》:“县北四十五里,亦曰华阴亭。古华国,史伯谓桓公华君之土也。”《括地志》:“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华阳曾旧属郑州管城)。清代城门上刻有“古华邑”三个大字。

《列子·黄帝篇 》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入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黄帝篇》

《新唐书》中的州来

据《新唐书》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伊侯之墟就是伊尹相汤的亳州,都五百里为甸服,老子母益寿氏女婴敷寿州人,苦音古,古国之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谯,其国名是州来,州来之意从神仙所居之州而来,神仙之国也。《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地所在的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国语·郑语》中的华地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駻、历、华,君之土也” 历先为国后为邑后为乡,“历史”之称可见历国之古。历又作濑今作涡。历、华并提,华就是古华胥国,后为蒙地,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又名《南华经》。又传说舜目重瞳,是把“华”解释为眼睛人之神户。故华之南为寿,人之眉主寿称华盖。“华”居十之上,是天下之中也。重回千万年的记忆,神仙之国古华胥国确实令人神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