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河南师范大学校名字体为毛泽东字体集字。
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修德还是进学都应当不懈的努力,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此方能担当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伟业所赋予历史重任,为学校增光添彩。
“厚德”语出《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宽厚,得以承载万物;有学问的人应以大地为楷模,培养容人容物的雅量,以宽厚而高尚的德行承担重大责任。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专心致志;学有疑之要及时问,且只问己所学中未曾理解的问题而不泛滥的问,并且就习知易见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爱人之德就在其中了。《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既有学问博大精深之意,又有广泛学习,学识渊博之说。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意思是说大学在于帮助学生彰明修养之德,日新又新,不断进步,在做人和学业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校歌
河南师范大学校歌作词:李严、段续 作曲:段续点燃青春的火炬,开启智慧的宝藏,背负民族的希望,谱写人生的华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巍巍学府,人才集翔。啊,河南师大,啊,河南师大,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让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
校风
“明德、正学、倡和、出新”,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构建和谐之校园,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
“明德”。育人之道,德为先;大学之根本是要使学生“明德”,即修养高尚之品德,成为文明有德之人。
“正学”。正者,端正。正学,即追求科学与真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倡和”。即提倡、倡导和谐。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是文明的灵魂和重要标志。
“出新”。就是革新、创造,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推陈出新,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校园精神
师道罔极、自强不息
为师之道永无止境,无限拓展、延伸,须孜孜以求之,丝毫不容懈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屈不挠,进取不已。内涵深厚、外延无垠的为师之道,对学生的影响不仅终其一生,而且又被学生承传、发扬、光大,向无数个方向延展而永无止境地产生影响。促使勇于求真、勤于求善、乐于求美的众多贤良在上下求索的曲折险途中矢志不移,自强不息。
教风
河南师范大学的学风是“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
“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研修,追求学问的最高点;持之以恒地敦品立德,行为世范;持之以恒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的智慧;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增益学生的品行。概而言之,“修至学、立世范”意为学高身正;“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教书育人。
修至学。修,即学习、研究,孜孜以求;至学,即最高的学问。立世范。立,即行的端、站的正;世范,即为人处世之楷模。启智慧。启,即开导、循循善诱;智慧,即善于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之能力。益品行。益,即增加或资助;品行,即有关道德的行为。
学风
“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是河南师范大学的学风。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历来崇尚诚实质朴之品格,不事张扬,不屑尘嚣,潜心求知,形成勤学好问之良习;注重团结与合作,以学聚贤,以德会友,涵养清卓浩然之正气。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