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百科
《合肥晚报》的前身为1957年4月1日创刊的《合肥日报》, 作为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合肥日报》创刊伊始为4开4版,周7刊,同年8月13日,改为周6刊。当时定编52人,实行党报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傅大章、潘毅分别兼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1958年,报社又调进22人,人员大多数来自《安徽日报》社、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中苏友好报》社等新闻单位。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考虑到当时新闻纸供应紧张的问题,中央提出停办地市以下办的报纸,省会城市可办一张晚报。1961年6月1日,《合肥日报》改名为《合肥晚报》,仍为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
“文革”期间,《合肥晚报》停刊,后来更名为《新合肥报》,不久又更名为内部刊物《合肥通讯》,直至1978年4月2日,经中共合肥市委研究,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合肥报》才重新出刊。
1980年7月1日,经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合肥晚报》正式复刊,茅盾先生题写了报名。
2009年11月,在《合肥日报》创刊后,按照合肥市委部署及传媒业发展新的战略布局需要,《合肥晚报》华丽转身,成功实现了由党报向都市报的转型。
2010年3月26日,在原合肥晚报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合肥报业传媒集团。
报刊发展
合肥晚报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创办于1957年4月1日,始终坚持党报的性质,充分发挥晚报的特色,以“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真实反映生活,传播知识信息,面向千家万户”为合肥晚报编辑方针。
1997年在全国105家晚报参加的首届编校质量评比中,合肥晚报荣膺第八名。
2009年11月8日,《合肥日报》正式创刊,作为中共合肥市委新的机关报,《合肥晚报》开始以全新的定位继续服务广大读者。
取得荣誉
《合肥晚报》始终坚持"晚报特色",立足合肥,面向全省,发行全国。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大众报刊调查显示:《合肥晚报》是合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在2007全球品牌论坛年会本报入选"中国最具广告价值报纸媒体"。
多次荣膺“全国晚报20强”、“安徽第一都市报”;2017年荣获传媒中国融合创新十大品牌影响力城市晚报;2018年被授予“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创新单位”称号;2020年荣获“融媒——最具传播影响力城市晚报”荣誉。
报刊影响
全面打造21世纪安徽报业"更精彩、更实用、更周到"主流媒体形象,晚报不断整合版面资源与内容,版面由原来的4开8版套红已发展到如今4开48彩色版。除迅速报道本埠新闻、国内外要闻、经济新闻外,还会推出《淝滨论坛》《理响合肥》等深度版面,更有《教育视线》《大健康》等行业周刊,《逍遥津》等城市周刊,《发现》《悦读周刊》等知识型周刊。
为提升市民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合肥晚报》结合自身品牌优势创办社区报,打造基层宣传新阵地。自2013年5月第一张社区报在滨湖新区诞生,合肥晚报共有《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高新新闻》《水西门新闻》《双岗新闻》《合肥高铁通》《美丽杏林》共8份社区报和《肥东晨刊》《今日庐江》共2份县区报。经费上采取政府给一点、自己出一点、市场筹一点的模式,采编上以动员社区居民参与为基础、培育市民记者队伍为主体、派遣报社记者为骨干,发行上随《合肥晚报》免费投递到辖区订户家中,并在一些社区办事大厅、楼宇、商场设置免费取阅点。
公众号主体介绍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合肥晚报是由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是中共合肥市委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10年3月26日,其前身是创始于1957年4月1日的原合肥晚报社。
集团下辖合肥日报、合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含印务、发行物流、广告、物业服务、教育开发、合晚传媒等8个分、子公司)、巢湖报业传媒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三大板块,拥有《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肥地铁报》、《今日生活报》、《合肥晚报·环湖晨刊》、合肥在线、巢湖在线等报纸和网站。
发展历程
2009年以来,集团通过创办《合肥日报》、组建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合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出台“三定”方案、分流安置以及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2010年年底前,在安徽省内率先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2010年3月26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其前身是创始于1957年4月1日的原合肥晚报社。
2011年,集团旗下合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合肥合晚传媒有限公司成为合肥市第一批仅有的两家转制文化企业。
集团规模
通过实施分众化的媒体发展战略,集团逐步形成了党报、都市报齐全,日报、晚报、晨报、周报、手机报、社区报及网络全媒体联动,媒体之间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所获荣誉
2012年,集团荣获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