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与发展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先声工程”,自2007年首届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3年,论坛累计举办十六届,举办地长期设在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新郑等地,每届持续1·5天,包含主题演讲、学术对话等环节。2020年第十四届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维持文化传播功能。
主题与内容
论坛主题紧扣国家战略与文化热点:
文明互鉴专题:第十一届论坛(2017年)以“‘一带一路’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提出通过专项工程整合资源推进文化传承,强调黄帝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精神纽带作用
黄河文化专题:第十四届论坛(2020年)聚焦“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系统阐释两者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单霁翔通过故宫文物保护案例论证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路径
现代化探索专题:第十六届论坛(2023年)设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担当”主题,王巍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解析黄帝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延续性
组织架构
论坛实行“五方联动”机制:
指导单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导学术方向审定
承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负责场地保障与会务执行
学术支持: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论文征集与评审
媒体协作:央视主持人参与论坛主持
论坛成果
论坛形成三大文化产出:
学术成果:徐光春提出的“两个老祖宗”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结合)被写入多部文化政策研究报告
奖项机制:轩辕奖自2014年设立以来,累计授予张岂之、赵中祥等学者,表彰其在黄帝文化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文化衍生:2020年论坛推出的《黄帝千古情》实景演出,成为黄帝文化产业化探索的典型案例
活动特色
论坛形成“一典一坛”文化品牌效应:
时间关联:固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拜祖大典前1-2日举办,强化文化活动时序关联
空间拓展:2022年起启用的黄帝故里园区新场地
国际传播:通过海外华人社团网络,实现全球同步直播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