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哈尔滨医科大学根据学科分类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依法设立学院,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予以调整,具有独立建制的系、部、书院和研究院(所、中心)等。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下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已开设本科专业29个;本科专业设置为校本部21个;截至2024年5月,设置为大庆校区13个。名称 | |
---|---|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挂黑龙江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挂黑龙江医疗保障研究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工交叉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牌子)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哈尔滨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 |
资料来源于,与学校官网简介数据不对应 |
校区 | 专业名称 |
---|---|
校本部(截至2023年12月) | 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眼视光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药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卫生监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
大庆校区(截至2024年5月) | 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包含临床检验技术和病理检验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包含医学信息和医学文秘两个方向)、医学信息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中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康复治疗学、助产学、运动康复 |
学科建设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9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截至2025年6月,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3个;涵盖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六个学科门类。
学科授权点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生物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口腔医学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护理、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等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应用心理、工程 |
类别 | 学科 |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临床医学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化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国际一流建设学科 | 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药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普外科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靠前学科 | a-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类:药学、临床医学b类:生物学、护理学和公共管理b-类: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口腔医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共有教职工1878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9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9人,“龙江学者”36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38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41人。
类别 | 姓名 |
---|---|
2020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 杨宝峰、吕延杰、单宏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学、杨宝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张学、杨宝峰 |
“第38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 李秋洁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姜洪池、吴坤、张凤民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孙殿军、张凤民、赵世光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 | 姜洪池、孙长颢、单宏丽、夏求明、张清媛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李璞、姜洪池、吴坤、杨宝峰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3个,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学校已开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一流本科课程57门。,黑龙江省“头雁”团队6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41个;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7项,立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651项;截至2024年5月,学校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生物信息学、医学检验技术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第一类特色专业)、麻醉学(第一类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第一类特色专业)、药学(第一类特色专业) |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 | 临床医学专业 |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药学实践教育基地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神经病学、生理学、消化系统肿瘤一基础与临床整合:上篇(食管、胃、肠肿瘤)、超声诊断学、流行病学、神经系统疾病、医学遗传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神经病学、实验血液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四史”教育统领下的“鼠疫斗士”伍连德抗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虚拟仿真实验、创新创业基础、实验血液学、创新创业基础等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卫生法学、医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药理学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药理学教师团队、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教师团队、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药理学教学团队、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医学实验技术 |
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 |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 |
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 | 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
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学成果
获奖时间 | 获奖作品/项目 | 奖项类别 |
---|---|---|
2001年 | 创建教学地位巩固、管理严格规范、环境条件优越的临床教学基地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5年 | 七年制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应用模拟教学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21年10月 | 《药理学》(第九版) |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之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2021年10月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 |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之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
2022年7月 | 创建临床教学全系统“2+3”模式 深化新医科临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22年7月 |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药理学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20年探索与实践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22年7月 | 以“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建设新时代公共卫生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22年7月 | 赋能临床一线护理教师队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22年7月 | 基于反脆弱发展理念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22年7月 | 深度融合信息网络技术的卫生应急管理教学模式创建与实践探索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22年7月 | 基于“三维度一融入”模式的系列性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22年7月 | 以三维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五位一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22年7月 | “线上+线下+临床”神经病学课程模式建设与实践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23年7月 | 以全生命周期健康问题为导向,建设新时代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3年7月 | 反脆弱理念下的全科医学研究生“价值-能力-岗位胜任力”培养体系创新实践 | 2022年研究生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合作交流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和管理组组长单位及“中俄医科大学联盟”(asrmu)中方主席单位,于1986年设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外事处”(2002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处”),1997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一批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的30所高校之一。在2012年至2019年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获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并先后通过了教育部“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英文授课(mbbs)”专项检查、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与mbbs院校专项督察。截至2022年,其已招收来自4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优势学科。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设有附属医院9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非直属医院4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承担各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任务。
医院名称 | 直属/非直属 |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专科医院) | 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 | 非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专科医院) | 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妇产医院 | 非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胸科医院 | 非直属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非直属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