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哈医公卫之声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哈尔滨医科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溯源

滨江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9月,鉴于瘟疫多发,控制瘟疫所必需的防疫、检疫人才缺乏,伍连德博士在哈尔滨创立了滨江医学专门学校,担任首任校长,后逐步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该校于1928年1月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1月更名为(原)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1931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校长由时任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建校之初,战事频起。学校坚持边抢救伤员边教学,常以露天坝作课堂、门板当黑板。1932年8月,学校迁到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兴国县茶岭镇继续办学。

1933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搬迁至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与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仍冠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从此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开始在兴山(今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学。1948年1月至4月,中国医科大学相继开设了第一分校、第二分校、第三分校及第四分校。

合并组建

1949年4月,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1956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1958年11月,学校复名“哈尔滨医科大学”。1981年至199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相继被评为博士学位点首批医学院校、首批七年制医学院校、黑龙江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199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试办国家理科基地。

2000年5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200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通过教育部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估,各项评估指标均达优异成绩。200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其分校整体搬迁入内。

2012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次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入选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并获批成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4年7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为联盟主席单位。次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共建大学。2017年,学校获批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22年12月,黑龙江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名单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被列为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培育学科建设高校。2024年3月,学校举办喜迎百年校庆·星汉学术论坛(第十三期)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骨创伤医学发展论坛,针对科研人才培养、国人生物指标网络数据库构建等问题进行了系列学术探讨。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