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广西民族大学肇始于1952年3月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0年,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2年,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三易校名
广西省民族学院(1953年-1958年)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改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广西民族学院(1958年-2006年)
1960年,学校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979人,教职工人数增至300人。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
198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93年,学校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
1998年10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1年,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培养基地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
2003年,广西民族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
2005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2006年,学校获得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和伦理学、美学、图书馆学等二级学科点共27个硕士学位点。同年,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后)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学校民族学学科获得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8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8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0年初,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021年11月,新增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5月13日,广西首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2023年5月18日,广西民族大学民歌学院举行揭牌成立仪式。
2023年9月19日,广西民族大学中泰(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会议室举行。
2024年1月12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研习基地正式启用。
截至2024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已是“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并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2025年3月14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揭牌仪式在创新楼举行。3月28日,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具身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技术发展研讨会。4月22日,广西民族大学入选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5月,广西民族大学老挝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