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马君武、李四光、何杰、蔡承云、郑建宣、汪占辛等一批国内名家曾在广西大学相关专业学科任教、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建设发展,为国家和广西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现已发展成为“本—硕—博”贯通、“资—环—材”融合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加强学科交叉,将原资源与冶金学院、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7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同年11月原林学院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入学院。
学术研究
学院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关心支持,成立以来聚焦于广西特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区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曾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新增科研项目742项,资助经费达3·81亿,其中国家级项目115项,资助经费达5368·8万元,省部级项目199项,资助经费达1·87亿;新增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项;新增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4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8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86项,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32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673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10篇,出版各类著作27部。授权发明专利347项,专利转化19项,转化金额达1239·2万元。获得各类科技奖项荣誉26项,其中省级科研奖项15项。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教职工172人,专任教师132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4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43人,有博士学位者128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123人,各类高层次人才19人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34人,其中本科生1940人,研究生1294人。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为国家和广西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现已发展成为“本—硕—博”贯通、“资—环—材”融合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学院,2015年材料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2021年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院成立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组建基础:
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前身为原广西大学矿冶系,1997年4月,原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两校合并成立新的广西大学时,更为资源与冶金学院。2008年12月8日下午,资源与冶金学院正式更名为资源与冶金学院。学院开办了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专业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学科的科学硕士授权点,及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冶金与分离工程,地质与资源勘探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矿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授权点。2016年,学院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80人·
…更多「学院成立」介绍请查阅全文…
开设专业
设有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系;有矿物资源工程、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林业工程)、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矿业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累计培养全日制专本研毕业生8465人,全日制学生2885人(包含本科生2299人、研究生586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60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4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53人,有博士学位103人,博士生导师2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 ,广西“八桂学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2人,广西优秀教师1人。学院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平台;2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4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研究机构。学院以所为建制进行管理,现有8个研究所:采矿与安全工程研究所、矿物加工与矿物材料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材料加工研究所、稀贵金属分离与新材料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