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与命名
巷弄东端连接荷花池头社区,西端延伸至南山路艺术街区,全长约150米。1929年由土木工程师叶我淮(福建籍)与李仲强(广东籍)联合设计建造时,取"广东""福建"首字组合命名,形成现存巷道格局。巷道宽度因叶、李、裘三家建筑间距而定,采用南方传统街巷的尺度比例。
建筑特征
主体建筑为清水砖砌二层楼房,采用硬山双坡屋顶与矩形壁柱结合的折衷主义风格。主要特征包括:
门窗构造:首层设置木质竹节栏杆与落地玻璃门,二层配小格木窗
细部装饰:山墙顶部设三段式马头墙,檐口线脚采用简化的西洋装饰纹样
庭院布局:建筑前院保留青石板铺地,西侧增建仿传统园林的月洞门与花窗围墙
历史沿革
1930年建成的广福里4号、5号建筑原为铁路工程师杜镇远住所,该工程师曾任杭江铁路局局长,参与浙赣铁路建设。1949年后部分院落改为职工宿舍,2005年7月杭州市政府将建筑群列入第二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单。现存荷花池头19号建筑仍保留1930年代铸铁门框与水泥拉毛外墙。
保护与利用
建筑群保护范围包含三处院落共860平方米,2005年修缮时恢复了木质楼梯与雕花挂落。2023年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线上全景导览。现作为杭州近代居住建筑标本,纳入"南山路民国建筑群"整体保护体系。
环境风貌
巷道两侧种植梧桐、红梅等乔木,春季红梅枝条探出青砖围墙形成特色景观。西北侧紧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东南方向距雷峰塔景区约1·4公里。现存建筑外立面保持民国时期灰砖原貌,与南山路法国梧桐构成"灰墙绿树"的视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