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5个系、本科专业5个。
教学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导航工程系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13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40人、副高46人,超过50%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资助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5人,自治区优秀专家3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2人。
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孙家栋、张明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桂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廖桂生、张首刚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廖桂生 、张首刚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郑继禹、 杨恩耀、韩传久、何远虙、赵家宾、尹锁柱、张德琨、黄冰、敖发良、欧阳缮、廖桂生、孙希延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李海鸥
广西区优秀专家:欧阳缮、李海鸥、肖海林
广西八桂学者:廖桂生、张首刚
广西特聘专家:蔡晓东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欧阳缮、孙希延、蔡晓东、曹卫平、李海鸥
广西教学名师:王卫东、黄冰
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海鸥、陈宏滨、肖海林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
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2个、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西区精品课程4门、广西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实验中心
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电子信息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广西区精品课程: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
广西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近五年,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1项。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广西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奖1项、自治区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级别 |
---|---|---|---|
1 | 能力导向 校企协同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参与) | 2014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 | 政府引导竞赛搭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参与) | 2014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3 | 西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2017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4 | 专业相容 教学相长 基于“三融合”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17 | 广西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等奖 |
5 | 工程导向 科教协同 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2017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6 | 即时共享、互动融合的立体化电子电路课程教材建设与实践 | 2017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7 | 以“创新实践、协同育人”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2017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8 | 依托竞赛 学科互通 校企相融 打造优质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 2017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
9 | 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2012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10 | 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广西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 2012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11 | 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2012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12 | 发挥行业和学科优势,构筑通信专业实践载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 2012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
13 | 西部高校与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培训中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 2012 | 自治区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14 |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创新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 2012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
参考资料: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