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学科建设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

学科建设

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于2011年。专业立足东莞,服务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的发展。专业实施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思政示范团队等专业建设项目,2021-2023连续三年为排名前10的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近年来,学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2项、省级奖项235,考取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在腾讯、迅雷、深圳航天等知名企业高薪就业。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

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基础。

专业组选课:web应用开发方向:web前端开发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java ee框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移动前端开发技术,智能终端与移动开发技术,智能移动项目应用开发。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东莞,服务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在复杂工程领域中提出创新的、智能的、优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事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智能应用软件的研发、测试、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培养目标1:能够独立从事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并能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

培养目标2: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培养目标3: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主动跟踪和掌握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适应软件产业发展要求。

培养目标4:恪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培养目标5: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业界同行、客户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网络工程

广东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成立于2013年,该专业立足东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it产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发展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专业、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近三年报到率最高专业之一、学校近三年就业率100%的专业、计算机学院品牌专业、2023届平均就业薪酬最高的专业。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

专业必修课:计算机导论、linux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无线网络技术、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系统设计。

专业组选课:数据通信核心技术、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工程项目规划和部署、网络存储技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与云存储系统部署。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适应现代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管理、配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在电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对计算机网络有较高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网络与安全程序设计等实际工程工作的,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热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强,模范遵守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服务各类企事业的发展。

目标2:能通过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法律经济和专业技术技能,分析、评价和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各类企业生产组织、网络运维等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并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从事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规划、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工作,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

目标4:能够适应网络工程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工作环境,担当团队中的骨干或者领导角色。

目标5:通过岗位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国内外网络新技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的职业发展机会。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专业成立于2013年,专业以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具体要求,突出“学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坚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77项,市级奖项16项;学生就业深造方面,多名学生被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腾讯、小米、vivio等录用,学生考取广东工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先后有10余位学生创业成功,其中18届易海南,创办的深圳市嘻哈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全国开设门店40多家,公司估值2亿元。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

专业必修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基础、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

专业组选课:智能制造方向: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arm嵌入式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编程;智能生活方向:python程序设计、智能数据处理、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开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掌握物联网专业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研发的能力,能够解决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具体问题;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热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强,遵守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服务各类企事业的发展。

目标2:能通过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法律经济和专业技术技能,分析、评价和解决物联网工程领域各类企业应用开发、生产组织等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并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3:具备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及现代数字工具对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同时研发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

目标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种专业实践团队背景下开展工作,具有较好的协作能力和组织沟通与领导能力,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

目标5: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能通过岗位技术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渠道更新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水平,能主动适应国内外物联网技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职业发展机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立于2017年,专业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突出“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坚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短短5年,学生在竞赛、就业、升学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近五年获得竞赛奖项数共34项,其中国家级9项,生均获得竞赛奖项占比8·3%;2021年第一届毕业生考取澳门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

专业必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页脚本编程、linux操作系统、信息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学校“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的办学方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业一线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培养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综合管理、erp平台实施与应用能力,能够从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综合管理及应用、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开发的工作岗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化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目标 1:·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担当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

目标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通过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法律经济和专业技术技能,分析、评价和解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相关领域各类企业应用开发、生产组织等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并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 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工作,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

目标 4:能够适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工作环境,具有团队精神、组织沟通能力、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担当团队中的骨干或者领导角色。

目标 5:通过岗位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国内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技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的职业发展机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成立于2018年。专业以“理论厚实、能力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采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为中心、以产出导向”,按照“人职匹配、分类教学”理论,培养掌握数据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处理与分析、可视化与应用等技术,具备面向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力,能胜任数据分析与挖掘算法研究和大数据系统集成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linux)、计算机网络。

专业必修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可视化、python基础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nosql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分布式计算。

培养目标:

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新时代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不懈探索精神、较强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够在商贸行业、物流行业、跨国公司、it行业、政府等部门从事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分析及大数据挖掘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目标1:工程基础: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坚实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全面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目标2: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公关能力。

目标3:职业素养: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者、技术骨干或其它重要角色,能够综合考虑法律、环境、安全、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持续发展: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开拓创新精神,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继续教育或坚持终身学习的品质,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

目标5:实践拓展: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分析、解决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提出系统性的工程解决方案;能够在数据采集与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管理大数据系统等与大数据有关的生产实践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智能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专业是近年教育部新增备案本科热门专业,是计算机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本专业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时为适应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经教育部备案,学校于2021年开设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专业。本专业融合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综合学科。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

专业必修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python程序设计、控制理论与信号系统、机器学习、电子技术与系统、智能算法基础与运用、智能终端开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从事智能系统设计、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信息系统软硬件设计、图像处理算法设计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应岗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热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强,模范遵守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服务各类企事业的发展。熟悉所从事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能正确评价所从事的工程实践活动对文化、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目标2:具备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现代工具,针对智能科学领域,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标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展示独立工作、团队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4: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跟踪新兴技术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与环境。

目标5:能够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工作环境,担当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以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需求为引领,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安全保障水平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突出的网络安全人才。是实施国家安全战略,为加快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是教育部新增的本科专业。为应粤港澳大湾区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于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新设置的本科专业。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

专业必修课程:网络空间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python程序设计、网络路由与交换、数据库原理及应用、linux原理与应用

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根据国家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观念、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系统地掌握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系统设计与分析、软硬件开发与运维、安全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目标1:具备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于解决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系统在设计、分析、开发、测评、维护和管理实际工程问题。

目标2:具备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研究、软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运维等工作。

目标3: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社会、安全、法律、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技巧,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系统的研发、生产、管理和运营团队中担当组织管理角色。

目标5: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跟踪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行业的发展变化。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22年,本专业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体现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特色的交叉学科专业,以动画、漫画及数字内容创作、生产、传播、运营规律及相关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

专业必修课程:数字媒体导论、艺术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ui设计、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游戏、动漫、动画产业生产和服务发展需要,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动画处理、数字内容创作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能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在数字媒体产业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应用、开发、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具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熟悉所从事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能正确评价所从事的工程实践活动对文化、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目标2:具备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现代工具,针对本专业领域的工程项目,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标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最先独立工作、团队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4: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跟踪新兴技术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与环境。

课程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概论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統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了解并掌握该专业基本知识及后续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该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信息管理领域发展之基础知识和应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