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康熙三十年(1691年),里人州同知林琦在南门外一里斗中街设斗南书院。前祀文昌后祀朱子。乾隆初,翁章礼、黄廷琮拓建为奎光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林琦曾孙、举人立京改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毁,曾孙立嵩重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玄孙诸生登廊、登广重修。斗南书院系该校前身。
斗南书院后废,校址逐渐成一破旧庙宇。民国35年,福州市小桥区成立学校董事会,由区长、校长延聘地方公正士绅组成,协助区公所推行文化事业,协助学校劝学催学,推进国民教育。民国37年,该校就坐落于这宇内,称为“福州市小桥区联立第四国民学校”。庙分正殿、后殿。里面有戏台、天井等,两旁还有酒楼。学校办公室设在戏台上。正、后殿两旁及酒楼楼下均被隔成教室。 解放初,该校归属台江区管辖,称为“福州市斗南小学”。庙中佛像被当地居民移出,戏台、酒楼被拆除为操场,台江区拨款把前、后殿拆建改造成有八间教室和办公室的两层楼房。 “文化大革命”初,台江区内小学停课。1969年复课后,教学正常秩序仍遭破坏。全区35所小学均改名,该校改作“福州市拥军小学”。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学校恢复称为“福州市斗南小学”。
…更多「校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发展目标
“均优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养正养成,至善至美”为办学目标;“劳动修身、阅读润心、科技益智、审美育美”为办学方式。学校以“自信务实,智学求新”为校风,遵循“善导启智,乐教育美”的教风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学风,勉励斗南学子志存高远,踏实进取,启智增慧,乐学立美,从而完善自身优良品格——“做最好的自己”,以办成一所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
办学特色
学校以“传承剪纸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校园特色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新精神,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剪纸、创意画、电子枪、摔跤、篮球、田径、机器人、编程、探秘植物、陶笛、古筝、书法、模拟飞行等四十多个社团。优质的教育资源赋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其中,电子枪社团荣获“福州市少年儿童电子枪射击锦标赛”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机器人社团荣获“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等奖、“鼓楼区春芽杯机器人”创意一等奖,模拟飞行社团荣获“福州市中小学雏鹰翱翔航空运动会”一等奖。学校荣获福州市青少年数独公开赛“优秀组织奖”,荣获福州市少年儿童电子枪射击锦标赛“优秀组织奖”,福州市鼓楼区春芽杯机器人创意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劳动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获奖项目授奖单位
1998年11月 区先进教工小家 鼓楼区教育局
1998年12月 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优秀奖 鼓楼区教育局
1999年5月 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最佳队列奖 鼓楼区教育局、区体育局
1999年11月 区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节三等奖 鼓楼区教育局
…更多「获奖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