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万佛寺,原为旗山石松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初名灵凤寺。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寺僧天石于寺旁种植龙爪松长成,易名为石松寺。经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修建,颇具规模,曾是福州佛教圣地之一。
1999年,政府批准重建石松寺,并更名为旗山万佛寺。寺院藏万尊白瓷佛,立寺名曰“旗山万佛寺”。
兴盛时期
2001年,福州市提出“东扩南移西拓”政策,广霖大法师复修千年古刹的计划,正好符合这一市政规划大方针。于是很快得到了省市县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黄如论倾力相助,耗资庞大的万佛寺重建系列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全部仿照大宋祥符兴盛时期建设的佛教圣地——旗山万佛寺一下子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系列仿古建筑如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学戒堂、斋堂、念佛堂、般若堂,还有依山势而建的百亩天然放生池等等,错落有致,淡雅寂静。名山与古刹辉映,钟声与风声交叠,花香与佛香汇聚,自然与人文齐合。
…更多「兴盛时期」介绍请查阅全文…
主体建筑
自广霖方丈筹建以来,现已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瞻仰朝拜者绵绵不断。万佛寺之重修,力求汲取海内外佛寺之精华,且“以特立足,以特取胜,以特扬名”,使之成为“东南第一刹”。
福州城四周青山耸翠碧水环绕。西郊之旗山群峰旖旎,奇岩幽壑,飞泉流涧,景色佳绝,与鼓山隔江相峙,素有“左旗右鼓,八闽二绝”之誉。自古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古刹,相得益彰也。
…更多「主体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规模之大
万佛寺,占地1310亩,其中主建筑380亩,附属建筑300亩,林木花园苗圃570亩,放生海60亩。
山门高达23米、宽60米,大雄宝殿层高30米,正面青石龙柱12根,均名列亚洲各国梵刹山门前茅。此外,还有天王殿、钟鼓楼、法堂、方丈楼等。
石松寺内有一块古碑,是1140年寺僧刻的“法真松”诗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还附有跋文:“绍兴十年立,住山老祖天石,石上植松三本,一与寺门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人作阴凉。勿剪勿伐,永荫此山。”可见该寺改叫石松寺后,才在寺左种下三棵龙爪松。
…更多「规模之大」介绍请查阅全文…
神怡景象
棋盘峰顶,由三块岩石组成棋盘石,中间一块窄长,上刻“楚河”“汉界”,另一块岩石上刻有“翠旗山”三个大字。石壁上有陈子波、陈子惠的题刻:“携筇觅径上高丘,悄立棋盘怯久留;一局未终人事改,不知尘世几春秋。”颇令人感慨。
立棋盘峰上,极目纵横,俯瞰福州城全貌,令人心旷神怡。最后是勾漏峰,上有“勾漏洞”。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诗云:“溪山何逶迤,数里入鸿蒙。
…更多「神怡景象」介绍请查阅全文…
佛事活动
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佛指舍利到台湾供奉37天,有两驾专机在两岸之间迎送,超过300万人次朝拜,这次供奉被称为:“三通未通,佛指先通”,意蕴明确。
2004年5月26日至6月4日,佛指舍利到香港供奉10天,中央高规格派出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主礼,至少50万人朝拜,这次供奉被港人喻为:“中央送香港精神大礼。”
2006年4月28日,在福建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恭迎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供奉祈福活动在福州旗山万佛寺隆重开幕,万余名信众冒雨前往观礼膜拜。至5月22日止,近30万人朝拜。此举使旗山万佛寺名声大振,广为人知。
…更多「佛事活动」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