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症状
经前综合征
经前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有时被称为经前紧张症(premenstrualtension,pmt),是指出现在月经前的一系列症状。约75%的有月经的女性会受到经前不适的影响,但是仅有3%~8%的女性经前症状严重到被称为经前综合征。经前综合征是一个症候群。现已确认出200多种不同的症状,其中三个最显著的症状是易怒、紧张和烦躁不安(苦恼)。另外还有一些症状也可以归结为经前综合征,比如:腹胀、腹痛、乳房胀痛或肿胀、压抑或焦虑、失眠、关节或肌肉疼痛、头疼、痤疮等。这些确切的症状和它们的剧烈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有经前综合征的妇女只会经历少量问题。
经前症状一般于月经来潮前7~14天开始出现,经前2~3天加重,行经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不同个体的症状不同,同一个体的经前症状或出现时间也会发生改变,并非固定。怀孕时或是更年期不会有经前综合征的症状。
造成经前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若不断摄取高盐、高酒精与高咖啡因食物则会使得症状加剧,研究发现造成病症的根本原因和荷尔蒙的改变有关,例如雌激素在经期后半段会显著减少,这样的供应中断会造成心理变化。若要进行诊断,需要持续记录在月经前的情绪以及生理状况,直到因此疾病造成的变化开始影响正常生活。若有一张保持记录每月病况的清单,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在确诊前,必须排除其他有可能造成相似症状的疾病。
经痛
经痛(dysmenorrhea),亦称“痛经”,是女性在经期前后或者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也称生理痛,主要由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痛经大多于月经的第1~2天出现,少数则在3~4天时疼痛最剧烈。表现为下腹部的一阵阵绞痛,疼痛可以放射至阴道、肛门、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腹痛常持续数小时,偶有1~2天,当经血及膜状物排出后即消失。出现痛经的妇女,尤其是已生育过的妇女突然开始痛经,应及时检查痛经的原因。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除精神的过度紧张、避免过度疲劳、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
引发痛经的确切原因还是未知的,主要假设认为痛经与子宫内壁机体的许多组织产生的前列腺素和类激素物质有关。前列腺素可以引起平滑肌收缩,并且可以影响血管的大小。有严重痛经的女性,往往其前列腺素水平超乎寻常地高。这种高水平引起强烈的子宫收缩,阻碍子宫内血氧的供应。前列腺素也可以引起神经末梢的过分敏感。子宫收缩、缺氧和神经敏感性的升高的综合作用引发了痛经。
不同女性之间的不舒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是有着显著不同的。骨盆区域的压迫性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能被误认为痛经的一种月经期的问题是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是子宫的内壁,在每一个月经周期都会生长,同时在月经时被排出。当子宫内膜生长在了其他地方而不是子宫时,子宫内膜异位就发生了。这些地方可能是卵巢、输卵管、直肠、膀胱、阴道、阴户、子宫颈或者淋巴腺。根据生长位置的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但是长时间的强烈疼痛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常严重,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如果持续不治疗,可能导致不育。在治疗中通常会使用激素,但是如果问题严重的话,可能被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激光手术是一种新的、实验性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疼痛
原发性疼痛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因前列腺素释放过多而引起的痛经被称为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通常在初潮后一到两年内开始,通常伴随排卵周期的开始,它发生在子宫出血之前或开始的时候,在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则没有痛感。
继发性疼痛
继发性痛经的症状与原发性痛经类似,只不过它是由于某种潜藏的疾病或问题而导致的,疼痛在月经周期以外的时间也有可能发生。继发性痛经的起因可能是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癌或其他疾病,应该就医诊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