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又称作生理期,是人类女性在生理上的循环周期。以月经的周期性变化为特征,一般指两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时间。大体上可将月经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每个阶段的长短因人而异,因周期而异,月经实际上是最后一个时期。
卵泡期
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又称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在周期的第一天下丘脑释出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它会刺激垂体释出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由此开始了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卵泡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14天,与周期性募集的卵泡快速生长时期相对应。由于卵泡快速生长及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加,因月经损伤的子宫内膜开始修复,生长增厚,由最初的0·5mm增加至8~10mm;子宫腺体增多,间质中向内膜供血的螺旋动脉也扩大、弯曲。临床上常根据b超检查所显示的子宫内膜厚度及是否出现“三线征”判断内膜的增生情况。这时宫颈分泌黏液逐渐增加,尤其是接近排卵时分泌大量稀薄、透明的黏液,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精子容易穿过其中的孔隙。黄体期
黄体期(luteal phase)又称为分泌期(secretory phase),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子宫内膜厚度还有一定的增加,同时分泌功能增强,分泌大量黏液,在腺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出现包含有糖原的小泡。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形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进入宫腔的早期胚胎的存活和植入。月经周期的第16~19天为着床窗口期,这时的子宫内膜具备对囊胚的接受性,因此,胚胎的移植必须在这段时间实施。黄体期的时间是保持不变的,排卵和周期结束之间永远是14天。此时卵巢激素水平达到最低点,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被释放出来,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水平开始上升。
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的时间长度相对稳定,而卵泡期的长度变化较大,因而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推算为排卵日。
月经期
月经期(menses)是月经周期开始的几天,与增生期的早期有所重叠。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因而内膜靠腔面三分之二的功能层组织出现缺血、变性、坏死,最后剥落,血管破裂、出血。
月经周期中,除了上述变化外,阴道黏膜、乳房受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的影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