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一)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1963·7~1965·6,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3年7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建立。
1964年8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教职工仅10人。学校即借用位于虹桥北200米、怀德北路西占地仅约20亩、建筑面积仅约1000平米(15间)的常州重工业业余大学校舍(现金色新城东侧),在常州地区各工厂招收车工、钳工全日制在校生2个专业四个班100人,学制三年,实行一周上课、一周实习的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为工厂技术员。
(二)常州市机械中级技术学校(1965·6~1966·9,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5年6月,经江苏省机械厅批准,更改校名,迁校于勤业桥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号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教职工40人。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66间)。学校改学制为四年,将原4个班合并为机器制造1个专业2个班。 8月,招收机器制造专业4个班,电机电器专业2个班共188人。
(三)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1966·9~1968·8,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6年9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四)常州市机械学校(1968·8~1969·12,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8年8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
1969年12月,常州市机械工业局撤走设备,教师解散,学生下放,学校停办。常州市第九中学随之迁入办学。
(五)常州机械技术学校(1973·6~1978·12,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73年6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在常州北门外塘桥依托常州第二机床厂异地复办。
(六)常州机械学校(1978·12~2000·6,隶属江苏省机械工业厅;2000·6~2002·6,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并开始筹建新闸校区。
1981年5月,学校整体迁入新闸校区。
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生由迁址时的200人发展到3000人,占地面积由塘桥的19·89亩发展到新闸的154亩。学校先后成为省重点中专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2000年6月,因江苏省机械厅被撤消,学校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七)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6~,入驻常州科教城,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10月,常州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主体入驻大学城。
201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8年,学校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2019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2023年9月22日,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图册参考资料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