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江生态文化社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从江生态文化社工作方向

从江生态文化社

工作方向

┃消除青年妇女失业

┃志愿服务能力建设

┃非遗文化创意提升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目前在做的公益项目

项目一 火塘不息,复兴民艺(火塘教室)

结合当地社区和儿童的实际需求,从本土文化出发,在民族学校开设民艺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音乐器材、日常管理维护等一系列支持和陪伴成长服务,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侗族大歌、民族乐器等传统民艺,给少数民族村寨的儿童带来更新奇的本土化教育体验,但不仅局限于民艺范围内,更注重对儿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民艺课程常态化运作和推广,增强当地儿童对留守社区的归属感,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

项目二 萤火之裳民族校服公益计划

为了增强留守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从江生态文化社发起“萤火之裳”民族校服公益计划,邀请国内专业服装设计师为从江侗、苗、瑶、壮、水等民族学校定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服,鼓励孩子们从小学习知识的同时,常怀一颗热爱家乡、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灵,逐步强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项目三 侗族青年参与环境保护项目

推动青年人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村寨的河流故事以及民族文化等,通过自己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村寨的文化变迁以及反思如何应对环境问题,搭建青年成长支持网络,提升青年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能力,探索青年人以影像保护环境及其家园的模式和经验,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保护的认知,共同维护和营造生态美好家园。

 

项目四 倡导公平贸易方式,扶持手工艺人

通过公益旅行的方式,倡导体验经济和公平贸易扶持手工艺人,融入传统和现代结合理念,推动传统手工艺再生应用,通过建立生态文化公共空间的方式,为返乡青年、妇女等提供技艺培训,培育村寨导赏员,吸引城市家庭走进村寨有偿体验学习传统手艺,集结文化力量,更好地连接城市和乡村,探索民艺复兴之路,让更多青年妇女能够回归村寨,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通过自己的手艺,实现可持续生活。

 

项目五 高增侗寨女性公共空间建设与培育项目

建立侗族文化公共空间,以妇女儿童为参与主体,组建稳定的民艺教师志愿者队伍,走进当地乡村学校和社区,共同研发民族文化课程,建立学校、儿童与社区的密切关系,提升妇女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推动当地妇女儿童参与到侗族文化传承中,开展尊重和赋予其平等地位的文化活动,赋予她们更多发展的机会,重拾民族技艺,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以及归属感。

项目六 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

“idea+设计”:通过传统技艺传习、手工艺设计应用能力建设培训、设计师交流平台搭建等,提升侗族民艺青年的创新应用与自主设计能力。以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侗布、侗绣、侗锦、挑花等织绣染为主的传统技艺作为项目切入点,支持培育在地青年自组织为社区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动和支持青年自组织成长,通过传统手工艺创新应用能力培训、自组织培育、成长支持平台,结合侗族织绣染工作坊+自组织孵化培育+销售渠道建设,提升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民艺传承创新与改善民艺青年生计有机结合,打造侗族织绣染元素为主的公益产品,带动更多民艺青获得工作和收益,活化传统民艺,助力文 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项目七贵州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教育深化经验探索

在社区伙伴的支持下,搭建6所民艺教室所在社区的民艺教师成长学习支持平台。支持6个不同民族村寨从学校更深入走进社区,探索适合自己社区实际需求的社区相关活动。让更多社区不同人群参与到活动中,提高社区对相关议题的关注。 通过社区互访与跨区域文化交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与社区携手关注、挖掘、梳理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的载体,在学校和社区中形成相连互通的本土化社区教育,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和向心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