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的前身是1917年京师学务局在海淀西大街建立的西郊阅书报处。
1950年3月,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在海淀镇西建立第十书报阅览室。
1951年12月,改为海淀区文化馆。
1958年,海淀区政府批准建立图书馆,在海淀镇南大街95号院内筹建新馆舍;同年7月1日,正式开馆,对外称海淀区图书馆,对内仍称区文化馆图书组。
…更多「发展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4月,海淀区图书馆收藏有纸质文献200余万册,其中,古籍文献365册;电子书刊20万册,音视频资源5万集,微缩制品、视听文献及其他类文献9985件(套),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16·5tb。
电子期刊
截至2018年4月,海淀区图书馆收藏的全文在线的人文大众类数字期刊达到3000余种、400000册、13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财经、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普,教育、家庭、健康、时尚等领域。支持“文本版、原貌版”多种阅读习惯;热读期刊有《读者》《故事会》《党建》《三联生活周刊》《财经》《大众摄影》《轻兵器》《计算机世界》等。
…更多「馆藏实力」介绍请查阅全文…
组织体系
机构部门
截至2021年12月,海淀区图书馆内设机构9个,分别是:流通部(集体外借部)、 少儿部、采编部(图书配送中心)、阅览部、特色文献部、计算机部(多媒体阅览室)、合作协调部、宣传策划部、办公室(人事、档案、财务)。队伍建设
截至2021年底,海淀区图书馆在编人员3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学本科学历25人,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8人。其中副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13人,初级技术职称9人,管理员4人。
建设成果
开发成果
2019年,海淀区图书馆完成社科院民俗文化学者胡小伟藏书编注整理100多种200多册,曹连明珍藏民国版《康熙字典》4函40册以及电子期刊等近200种460余册。
2019年,海淀区图书馆全面整合原有“海淀叙录”数据内容,初步规划搭建三山五园、海淀文教、丹棱文苑、中关村之路四个特色数据库。
…更多「建设成果」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的形象标识由深蓝色和黄色组成,形象的代表了图书馆由南北两馆组成。
宗旨愿景
宗旨:读者至上,服务第一。
文化活动
…更多「文化传统」介绍请查阅全文…
读者服务
开馆时间
读者须知
1、海淀区图书馆为无假日图书馆。
2、海淀区图书馆为无烟图书馆,是重点防火部门,禁止在库(室)内吸烟。
3、请读者向管理员出示联合读者卡进行入库登记,未办理联合读者卡者请出示身份证、军人证、老年证、护照、学生证等有效证件,经工作人员审验后方可入库阅览。
…更多「读者服务」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