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上古
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昌平境内雪山、南口等地繁衍生息。
西汉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县域内设昌平县、军都县。
三国魏、西晋、东晋
二县属幽州。
北朝
北魏,省昌平入军都。
东魏,省军都入昌平。
五代
后唐,昌平曾改称燕平。
后晋,复称昌平县。
辽
属析津府。
宋
属燕山府。
金
属大兴府。
明
定都北京后,将皇陵选址于昌平的天寿山下。
景泰二年(1451年),迁县治于永安城(今昌平区城北街道一带,原县治位于今昌平区旧县村)。
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成为明朝的京畿重镇。
清
雍正年间,辖县改属顺天府。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撤州设县。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县西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宛、昌延、昌平、昌顺联合县等民主革命政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昌平县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昌顺联合县分设昌平县,属察哈尔省南口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起,属河北省通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1月,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管辖,改称昌平区。
1960年1月,复称昌平县。
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昌平县改称昌平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昌平区辖1个街道、16个镇,321个行政村、117个居民社区:城北街道、昌平镇、兴寿镇、马池口镇、沙河镇、流村镇、阳坊镇、回龙观镇、延寿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南邵镇、崔村镇、小汤山镇、百善镇、十三陵镇、南口镇。
2002年,昌平区辖1个街道、3个地区、13个镇:城北街道、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昌平镇、阳坊镇、回龙观镇、小汤山镇、南邵镇、崔村镇、百善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兴寿镇、长陵镇、流村镇、十三陵镇。
2012年12月31日,昌平区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天通苑北、天通苑南和霍营三个街道正式挂牌成立。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昌平区下辖8个街道、4个地区、10个镇。昌平区人民政府驻城北街道政府街19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
110114001000 | 城北街道 |
110114002000 | 南口地区 |
110114003000 | 马池口地区 |
110114004000 | 沙河地区 |
110114005000 | 城南街道 |
110114007000 | 东小口地区 |
110114008000 | 天通苑北街道 |
110114009000 | 天通苑南街道 |
110114010000 | 霍营街道 |
110114011000 | 回龙观街道 |
110114012000 | 龙泽园街道 |
110114013000 | 史各庄街道 |
110114104000 | 阳坊镇 |
110114110000 | 小汤山镇 |
110114111000 | 南邵镇 |
110114112000 | 崔村镇 |
110114113000 | 百善镇 |
110114115000 | 北七家镇 |
110114116000 | 兴寿镇 |
110114118000 | 流村镇 |
110114119000 | 十三陵镇 |
110114120000 | 延寿镇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区境介于东经115°50′17″—116°29′49″、北纬40°2′18″—40°23′13″之间,北与延庆县、怀柔区相连,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区、海淀区毗邻,西与门头沟区和河北省怀来县接壤。总面积1343·5平方千米。昌平区人民政府地形地貌
昌平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倚军都山,南俯北京城。山地海拔800米至1000米,平原海拔30米至100米。60%的面积是山区,40%是平原,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北京母亲河——温榆河的发源地。气候特征
昌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684小时,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1年,昌平区总用水量1·8亿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1%。其中,生产用水0·3亿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27·1%;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比2020年增长7·6%;生态环境用水0·05亿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5·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13·8立方米/万元,比2020年下降10·4%。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昌平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4399·13公顷(65986·95亩)。
其中,水田4·72公顷(70·80亩),占0·11%;水浇地3758·79公顷(56381·85亩),占85·44%;旱地635·62公顷(9534·30亩),占14·45%。小汤山、兴寿、马池口、百善、崔村等5个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64·83%。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4204·30公顷(63064·50亩),占全区耕地的95·57%;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38·49公顷(2077·35亩),占3·1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51·92公顷(778·80亩),占1·18%;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89公顷(58·35亩),占0·09%;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53公顷(7·95亩),占0·01%。
二、园地10458·76公顷(156881·40亩)。
其中,果园10334·44公顷(155016·60亩),占98·81%;其他园地124·32公顷(1864·80亩),占1·19%。
三、林地74402·01公顷(1116030·15亩)。
其中,乔木林地52272·48公顷(784087·20亩),占70·25%;竹林地0·42公顷(6·30亩),占0·0006%;灌木林地21216·72公顷(318250·80亩),占28·52%;其他林地912·39公顷(13685·85亩),占1·23%。流村、南口、十三陵、延寿等4个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区林地的73·27%。
四、草地1276·65公顷(19149·75亩)。
其中,人工牧草地2·04公顷(30·60亩),占0·16%;其他草地1274·61公顷(19119·15亩),占99·84%。
五、湿地52·61公顷(789·15亩)。
其中,内陆滩涂52·61公顷(789·15亩),占1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4999·98公顷(524999·70亩)。
其中,城市用地9212·62公顷(138189·30亩),占26·32%;建制镇用地7088·57公顷(106328·55亩),占20·25%;村庄用地12318·91公顷(184783·65亩),占35·20%;采矿用地104·81公顷(1572·15亩),占0·30%;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275·07公顷(94126·05亩),占17·93%。
七、交通运输用地4583·50公顷(68752·50亩)。
其中,铁路用地510·72公顷(7660·80亩),占11·14%;轨道交通用地179·34公顷(2690·10亩),占3·91%;公路用地2948·40公顷(44226·00亩),占64·33%;农村道路936·37公顷(14045·55亩),占20·43%;机场用地8·49公顷(127·35亩),占0·19%;管道运输用地0·18公顷(2·70亩),占0·004%。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384·79公顷(50771·85亩)。
植物资源
昌平区野生植物有90科,450种。其中,木材植物有51种,药材植物有300种,油脂及淀粉植物有12种,食用植物有12种,橡胶、树脂、挥发油、植物胶植物有15种,纤维、蜜源植物有15种,牧草植物有45种。动物资源
昌平区有野生动物7类,199种。其中,哺乳类动物有25种,鸟类有94种,两栖类动物有4种,爬行类动物有11种,鱼类有12种,甲壳软体类动物有11种,昆虫类动物有42种。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
昌平区黑色金属矿产有铁矿、钒矿、钛矿、锰矿4种,分布在上庄、西湖、果庄村等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矿、铅矿、锌矿、钼矿4种,分布在黄场、燕子口、西湖村地区。贵金属矿产有金矿、银矿2种,分布在浇花峪、分水岭、黄泉寺村及西湖村、黄场至禾子涧村地区。
非金属矿产
昌平区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有三种。化工原料矿产有电石用灰岩、草木炭、黄铁矿、重晶石、磷矿。建筑材料矿产有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天然油石、彩石、石棉、粘土、砂石等。麦饭石矿黑山寨乡分布多处,储量587万吨。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昌平区常住人口2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小幅上涨0·22%。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32·6万人,同比增加0·7万人,上涨0·53%,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8·4%。2023年末,昌平区户籍人口户数30·6万户,人口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增长0·88%。其中,非农业人口53·0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6·7%;农业人口16·1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3·3%。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常住人口22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同比小幅下降0·1%。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32·6万人,较上年持平,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8·4%。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户籍人口户数31·2万户,人口7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增长1·5%。其中,非农业人口54·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7·4%;农业人口15·9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2·6%。
政治
机构名称 | 职务 | 姓名 |
中国共产党昌平区委员会 | 书记 | 甘靖中 |
副书记 | 刘晓东、冷强田 | |
区委常委 | 陈祥、倪娜、张庆武、马强、郭清尧、李树根、柳强、马亚军 | |
昌平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朱光彤 |
副主任 | 白向军、史佑民、王军、李欣、李继清 | |
昌平区人民政府 | 区长 | 刘晓东 |
副区长 | 倪娜、柳强、马春秀、王卫国、雷海良、林宇、张硕、赵仕伟(兼)、高阳(挂职)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昌平区委员会 | 主席 | 王燕庆 |
副主席 | 王志刚、王建、宁澈、李雪红(不驻会)、王立兵(不驻会)、鲍志华(不驻会) |
(截至2025年5月)
经济
综述
2023年末,昌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4·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88·2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929·6亿元,同比增长5·8%。
2024年,昌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1·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3·2亿元,同比增长1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1亿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0·4:34·4:65·2。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昌平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6·4%。三次产业投资两升一降。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8·8%,占全区投资比重为0·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占全区投资比重为10·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3%,占全区投资比重为89·0%。
财税收支
2024年,昌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7·7亿元,同比增收9·0亿元,增长6·1%。分税种情况:国内增值税完成34·7亿元,同比下降0·7%;土地增值税完成11·6亿元,同比下降47·4%;企业所得税完成17·9亿元,同比增长39·4%;房产税完成14·3亿元,同比增长4·8%。
2024年,昌平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5·8亿元,同比增支61·6亿元,同比增长22·5%。
2024年,昌平区税收收入完成376·2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区级收入91·1亿元,同比下降6·6%。
人民生活
2024年,昌平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5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601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05元,同比增长7·5%。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832元,同比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180元,同比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837元,同比增长5·5%。
资源
第一产业
2024年,昌平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70598·6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78787·9万元,同比增长9·9%;林业产值62735·8万元,同比增长4·0%;牧业产值25101·8万元,同比下降12·0%;渔业产值633·7万元,同比下降55·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3339·4万元,同比增长32·2%。2024年,昌平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兴寿镇入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领跑基地,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竣工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市首个“无人农场”,沙河镇路庄创业中心等3个集体产业用地项目投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涉农区首位。建成高标准农田5130亩、节水设施4458亩,粮食单产增长28%,乱占耕地建房整改率排名全市第二,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首考成绩优秀。实施果园“沃土”工程1·5万亩,昌平草莓、“崔村红”苹果获评全国“百佳优品”。2024年,昌平区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169·5万人次,同比下降0·3%;实现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7·7%。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1919·4亩,比上年减少0·9%;实现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农业
2024年,昌平区粮食播种面积47247·4亩,比上年增加8532·8亩,比上年增长22·0%。粮食产量14055·0吨,比上年增长56·2%;粮食亩产297·5千克,比上年增加28·0%。全年蔬菜产量5·6万吨,比上年增长6%。
畜牧业
2024年,昌平区禽蛋产量1058·6吨,比上年减少22·9%。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昌平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6·8亿元,同比增长6·3%;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421·8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产销率为96·3%。分行业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汽车制造业三大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88·5亿元,同比下降0·6%,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6%;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66·2亿元,同比下降3·9%;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259·8亿元,同比增长24·1%;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62·5亿元,同比下降21·1%。
202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58·7亿元,比上年下降4·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5%。
建筑业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4年,昌平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4亿元,同比下降4·8%。
招商引资
2024年,昌平区新设外资企业95家,比上年增加22家;新设外资企业合同外资额1·1亿美元,同比下降86·5%。全区实际使用外资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
房地产业
2024年,昌平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7%,占全区投资比重为52·9%。房屋施工面积为95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为17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4%。
金融业
2024年,昌平区中资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6222·9亿元,同比增长7·7%。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501·1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居民储蓄余额2817·9亿元,同比增长11·5%;单位存款余额1150·3亿元,同比增长3·1%。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665·2亿元,同比增长12·0%。
2024年,昌平区出台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落地全国首支认股权策略行权基金,设立先进能源制造产业母基金,政府性投资母基金群规模超过420亿元、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近400亿元,新增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
交通运输
交通
截至2023年末,昌平区公路里程为1913·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2·5千米。
公路
京藏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京承高速公路、京包高速公路、北京六环高速公路穿越昌平区。
铁路
大秦铁路、京包铁路等途经昌平区。
车站:昌平北站、南口站、沙河站、昌平站
轨道交通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境内有轨道交通线路5条,站点24个,运营里程62·9千米。
运输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共有客运驾驶员495名,运营客车536辆,其中新能源运营客车348辆;客运线路55条,运营长度2498·1万千米,客运量达2828·2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5159人,货运业户1158户,运力4672辆,货物运输总吨位达9·8万吨,货运量7·3万吨。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4年,昌平区专利授权量为95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17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3513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为903件。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北脑二号”填补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空白,在昌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腾冲科学大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等奖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在6%以上,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722件。
2024年,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规上企业营收增长11·0%、总量达到4829·9亿元,占全区比重超六成。生命谷昌平实验室核心区及配套项目主体完工,挂牌国际医疗器械城,新开工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等6个项目,竣工生命谷产业基地、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等7个项目。能源谷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挂牌成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国电投二期竣工,中兵未来科研中心主体封顶,央企在建面积达41万平方米,央企税收增长48%。沙河高教园已入驻53个整建制学院、120个国家或省部级实验室;联合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空天产业园等3个特色园区开工建设,北航与商飞北研中心等5个校城融合基地投用,获评全市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共有普通高校34所。其中,大专在校生8420人,毕业生2529人;本科在校生99909人,毕业生19785人;研究生在校生36987人,毕业生9166人;博士生在校生11728人,毕业生2412人。
学校 | 院校属性 |
---|---|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 | 双一流a(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
北京师范大学 | 双一流a(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双一流a(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
中国政法大学(北校区)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北京邮电大学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中央财经大学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区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外交学院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北京交通大学(大专部) | 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 | 本科 |
北京农学院 | |
北京应用技术大学 | |
北京吉利大学 | |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 |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 |
北方工商管理研修学院 | |
北京人文大学 | |
中国矿业大学(沙河校区) |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共有公共图书馆573个(分馆25个),总藏量510万册(件)。体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共有体育场馆3个,共获得市级比赛奖牌128枚,比上年增加40枚。其中金牌35枚,银牌42枚,铜牌51枚。卫生事业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203个,其中医院1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6个。卫生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4455张,其中医院床位14184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520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864人,注册护士11180人。全区医疗机构共诊疗1964·6万人次。全年甲类传染病发病率0,甲类传染病死亡率0;乙类传染病发病率637·35/10万,乙类传染病死亡率0·13/10万。社会保障
2022年,昌平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3%,连续八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基础建设
2024年,昌平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65个项目全部开工、42个项目完工投用,流村镇3个村异地搬迁项目主体封顶,如期实现“一年基本恢复”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1·7万人次,连续十年获评北京充分就业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投用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等9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6870个,高水平创建学习型城市。加快健康昌平建设,新投用创新药械11个,新增门诊慢特病异地结算医院36家,实现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完工试运行。用心呵护“一老一小”,新增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亲子小屋51处,普惠托位达到2611个,探索形成高质量普惠托育的“昌平模式”;建成全市首家普惠医养融合服务中心,新增养老驿站10家、养老助餐点65家。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竣工保障性住房1·5万余套,5600余户村民回迁新居,化庄、小沙河安置房实现“交房即交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用昌平档案馆新馆、弘文阁城市书房、流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居庸关长城博物馆获评国家民委“三交”试点。新增体育运动场地16·7万平方米。
2024年,昌平区深入开展“疏整促”专项行动,拆除沙河盛辉公寓等违建项目,治理城市家具1·5万余处,规范拆除护栏45千米,接收代征代建道路44条,79条背街小巷展露新颜,利用规划绿地建设口袋公园9个、小微绿地4个。竣工城市更新项目56个,35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老楼加装电梯60部,获得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奖励资金全市第二。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制定全区停车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投用智慧交通平台,加强人防工程“平急两用”,新增停车位8231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481个。
环境保护
2024年,昌平区四项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27·1、51·4、20·4、3·0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为27·1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四,同比下降8·4%,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296天,全市第二,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多。推进北中轴延长线花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建设,回龙观和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建成投用,白浮泉公园焕新升级,完成8个无界公园建设。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昌平自西汉开始设县,其名称有一种说法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昌平侯,取昌盛平安之意,具体位置大概为今居庸关往南一带。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末,昌平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名称 | 时代 | 地址 | 公布时间 |
---|---|---|---|
明十三陵 | 明 | 昌平区十三陵镇 | 1961年3月4日 |
居庸关、云台 | 元、明 | 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村 | 1961年3月4日 |
银山塔林 | 金—元 | 昌平区延寿镇湖门村 | 1988年1月13日 |
万里长城北京段 | 明 |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 | 2008年6月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公布时间 |
---|---|---|---|
朝宗桥 | 明 | 昌平区沙河镇 | 1984年5月24日 |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 | 元初建,明重建 | 昌平区城南街道化庄村东 | 1990年2月23日 |
巩华城 | 明 | 昌平区沙河镇 | 1995年 |
和平寺 | 清 | 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 | 1995年 |
五街清真寺 | 清 | 昌平区城北街道五街社区 | 2003年7月28日 |
非遗项目
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一批 昌政发[2007] 26号 4项
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王麻子刀剪锻制技艺
漆园村龙鼓
祖传张氏正骨
第二批 昌政发[2009] 15号 3项
涧头村高跷
解连环
佟氏中医调肝医术
第三批 昌政发[2014] 13号 3项
鲁班暗榫造型
官印御玺制作技艺
手工磨花镜制作技艺
第四批 昌政发[2016] 6号 5项
献陵村五虎少林棍
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
北京市昌平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市花丝镶嵌金银细工工艺
刘平剪纸
第五批 昌政发[2020] 5号 7项
北京阳坊传统涮羊肉制作技艺
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
娄氏娄氏脊肌按摩疗法
北京宫廷补绣
阳坊村五虎棍
长峪城村山梆子戏
民间棋
风景名胜
昌平区境内有驰名中外的明十三陵,“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十三级浮屠的辽代银山塔林,拥有“亚洲之最”称誉的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坦克博物馆、迪斯尼风格的九龙游乐园,中国最大的射击场——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北方地区最大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独具特色的十三陵高尔夫球场,空中滑伞俱乐部,以及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和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八大自然风景区。
地方特产
昌平草莓
昌平草莓,北京市昌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昌平草莓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瘦果分布均匀,果肉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
2010年12月15日,农业部批准对“昌平草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荣誉称号
2016年,昌平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区。
2017年12月23日,昌平区获评2017“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
2019年12月6日,昌平区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1月9日,昌平区入选“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2020年6月30日,昌平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名单。
2021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2年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通报表扬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
2025年4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