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大光华数字教育中心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大学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

校园环境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博雅塔

博雅塔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东南隅山地上,因时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故名博雅塔。博雅塔采用辽代密檐砖塔外形结构,建成之初是一座水塔。现在水塔的功能已弃而不用,但其典雅、古朴的造型,成就了博雅塔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未名湖、图书馆一起,成为燕园最著名的文物。

办公楼

北大办公楼建于1926年,曾用名施德楼、贝公楼,是为纪念james white bashford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的贡献而命名。办公楼前的石麒麟、古朴威严的华表,再加上小桥流水、清新秀美的青草绿树,既给人以古典园林的美的享受,又透露着校园的青春气息。办公楼一楼为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礼堂内有942个座位,内部用宫灯、彩绘装饰,基本色调以红色为主。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总量约160万册,其中善本约2万余种、20余万册,已有42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8部入选国家《中华再造善本》项目。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量和珍本数量均位列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在全国图书馆中位居第三。2008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2000平面米,实测展厅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和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合作建成。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

校史馆

北京大学校史馆位于燕园校区西校门内荷花池畔,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时奠基,2001年9月落成,2002年5月4日正式开放。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2019年4月25日,校史馆历时近一年半的改造改陈后重新对外开放。馆舍分为三层,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首层为序幕厅及专题展厅,地下一层为“今日北大——北京大学发展成就展”,地下二层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史陈列,设有北京大学名人墙,展出了北大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教育家的生平简介及照片。

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前身为北京大学文书档案室,建于1958年11月,是学校直属机构,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下设收集指导、管理利用和技术编研三个办公室。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丰富,设有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日伪占领区的“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五个全宗,分为党政、学籍、科研、基建、出版、会计、声像、人物、实物、设备十个门类,排架长度3000余延米。这些档案反映了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创建、变迁、发展、建设的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蔡元培铜像

蔡元培铜像是北大1977、1978级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集资铸建的。铜像基座上有许德珩亲笔书写的“蔡元培先生”五个镀金字。1982年10月5日,蔡元培铜像的落成仪式在未名湖畔举行。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胡乔木、邓力群、许德珩、胡愈之、周培源等参加了当天的落成典礼。

守仁国际中心建筑群

北京大学守仁国际中心建筑群的前身是燕京大学于1929年所建成的生物东馆,院系调整之后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所有;2001年由香港联泰国际集团主席陈守仁捐资重建,于2007年完工,后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守仁国际中心。如今守仁国际中心东西馆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多个学术机构的办公场所,中馆为会议室,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常在这个古朴的小院中召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