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安徽建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的安徽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9月,为支援安徽建设,根据当时国家建筑工程部的指示,苏州建筑工程学校324名师生、沈阳计划经济学校4名教师到合肥,与安徽省建设厅干训班179名师生共同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当时的学校选址于合肥市青年路(现徽州大道)的东陈岗。
1960年3月,安徽建筑工程学校教职工发展到99人,学生587人,开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硅酸盐两个专业。同年,安徽省委指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从当年下学期开始,在中专的基础上,扩建成为安徽省第一批培养高等建筑人才的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并入学校,正式成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原本的中专学校变成本科院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当时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建筑学两个专业,分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同时设立有中专部,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硅酸盐水泥、建筑机械与设备3个专业。
1961年暑期,因国民经济遭受暂时困难,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奉命撤销,原先的合肥工业大学师生回归原校,而本校选升的两个专科班挂靠安徽工学院继续完成学业,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本科下变回中专的安徽建筑工程学校。
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原本的东陈岗校址由解放军104医院接管。
1963年4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重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校址选在现今的东流路上的凌大塘地区。
1964年7底前学校装修完毕,8月下旬全部交接结束。1964年8月,安徽建筑工程学校迁往凌大塘。在新校址,安徽建筑工程学校设置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材料检验两个专业,同年恢复招生。
1969年底,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停止招生,学校19名教职工下放到大别山区,集中在岳西县石关、白帽、菖蒲、黄羊四个人民公社参加生产劳动。
1971年,安徽省基本建设局决定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与省基建局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安徽省基建局建筑工程学校,校址位于基建局技工学校所在的金寨路(安徽建筑大学金寨路校区),也就是今天安徽建筑大学(北区)的位置。据档案记载,当时学校的面积仅有45亩。学校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水泥工艺两个专业,从1973年开始招收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后,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开始以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的名义招生,招收工民建专业四年制本科生。1983年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获批。
稳定发展
1986年1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为基础,正式复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名沿用郭沫若所题写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次。
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4月,教育部同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同时,撤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建制。
2016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签约,共同支持安徽建筑大学建设,学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7月,学校新增土木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1年11月,安徽建筑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校测绘科学与技术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资产评估、交通运输、公共管理和会计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2年11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复函安徽建筑大学,正式批准该校成立“安徽省膨胀土力学与工程研究院”。
2023年5月4日,安徽建筑大学新校史馆揭牌仪式在南校区校史馆举行。11月,土木工程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5年7月,《安徽省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教育合作领域共同支持安徽建筑大学建设》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产业、人才、医疗等领域合作。协议第一条,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将在教育合作领域,共同支持安徽建筑大学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安徽省将积极推动安徽建筑大学与同济大学开展学科建设领域的合作;同济大学将支持安徽建筑大学开展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博士点建设,按具体工作协议组织学科领军人才以多种方式支持安徽建筑大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方面,两校共同遴选高水平导师团队,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国家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方面,两校共同支持优秀教师或研发人员联合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攻关、高水平科技平台培育和建设、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共同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人才交流方面,同济大学将按国家有关规定以人才柔性流动方式支持安徽建筑大学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