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492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275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医务名匠”1人、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3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3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1人、省杰青6人、省优青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2022年,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担任荣誉校长。
教学名师类别 | 姓名 |
---|
国医大师 | 徐经世、李业甫、韩明向 |
全国名中医 | 杨骏、胡国俊、曹恩泽等 |
省级教学名师 | 梁文珍、龙子江、陆翔、刘劲松、尤吾兵、江爱娟等 |
教学团队(部分)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年份 | 级别 |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王键 | 2009年 | 国家级 |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 彭代银 | 2010年 | 国家级 |
中医临床技能教学团队 | 王金萍、李保启 | 2010年 | 省级 |
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 | 储全根 | 2010年 | 省级 |
外科护理教学团队 | 徐为群 | 2021年 | 省级 |
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团队 | 陈朝晖 | 2021年 | 省级 |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 | 何黎琴 | 2021年 | 省级 |
院系专业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32个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新安书院) |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港澳台办) |
专业设置专业名称 | 学制 | 授予学位门类 |
---|
中医学 | 5 | 医学 |
药学 | 4 | 理学 |
中药学 | 4 | 理学 |
针灸推拿学 | 5 | 医学 |
制药工程 | 4 | 工学 |
护理学 | 4 | 理学 |
药物制剂 | 4 | 理学 |
康复治疗学 | 4 | 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4 | 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管理学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5 | 医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工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经济学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4 | 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4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4 | 管理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4 | 文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4 | 工学 |
保险学 | 4 | 经济学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 | 工学 |
药物分析 | 4 | 理学 |
生物制药 | 4 | 工学 |
医学信息工程 | 4 | 工学 |
中医儿科学 | 5 | 医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 | 工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5 | 医学 |
运动康复 | 4 | 理学 |
中医康复学 | 5 | 医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4 | 理学 |
人工智能 | 4 | 工学 |
医学影像技术 | 4 | 理学 |
医疗保险 | 4 | 管理学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7个。
专业建设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药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
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中医学 |
省级特色专业 | 应用心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 |
安徽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 中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等 |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 校-师承教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精品课程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物化学、中药药剂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中医学概论、方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 |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8项、一等奖25项。学校获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11项。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
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及8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学科1个、前1%学科1个,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安徽省特色学科2个,特色培育学科1个,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特色专业(群)1个,安徽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 建有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9个。
学位授权点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护理、药学、中药学 |
全球esi前1%的学科 | 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 |
安徽省高峰学科 | 中医学、中药学 |
安徽中医药大学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一览表学科名称 | 学科级别 | 批准时间 |
---|
中医肺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2年9月2009年12月 |
中医基础理论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中医痹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中医内分泌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针灸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药用植物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中医史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疮疡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养生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老年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药化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临床中药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药信息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传染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治未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文化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中医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a类)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高峰学科ⅲ类 | 2008年9月2013年11月2020年 |
中药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b类)高峰学科ⅱ类 | 2008年9月2014年8月2017年2020年 |
中医内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1996年9月2002年1月2008年9月 |
针灸推拿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2年1月2008年9月 |
中医基础理论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中医妇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中医诊断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中药药理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药剂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方剂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中医外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