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背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进入辉煌发展时期,面向初中毕业生,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两到三个班一百多人的规模,生源质量优良;同时开展教师进修培训、民办教师函授学历教育等。学校以管理规范、纪律严格、教学扎实、质量优良,在阜阳地区中等师范学校行列中有“北蒙师南南师”之说,“蒙师”即指蒙城师范学校,“南师”即指阜南师范学校。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国家教委根据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决定进行师范教育结构调整。即由“三级师范”(中师、专科、本科)向“两级师范”(专科、本科)转变。据此,安徽省教委开始酝酿进行全省师范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压缩中等师范学校数量。凭着当时阜南师范在全地区乃至全省的声誉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学校”的优势,学校师生热情高涨,积极努力,争取“到2005年建成师范专科学校”,并于城东选址征地80余亩,筹建新校区(现为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址)。但后来由于晋级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数量有限、校园面积和硬件设施不足、地理区位不利及中师招生计划减少等原因,(中师招生至1999年为最后一届,之后便停止招生)最终决定不等不靠,自谋出路,利用现有资源,改变办学方向,开展中学教育。走出了第一步:正确的抉择——转制
由于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学教育经验不足。因此,学校转制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步人后尘、一步一趋地走兄弟学校多年走过的路还是独辟蹊径、探索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途径来。面对短时间内我校生源质量较差的状况,走前者很可能被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后者则需要付出诸多艰辛,且有前功尽弃之可能。经过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学校也有明显的优势:这就是兄弟学校不可比的音体美师资和设施,有中师“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教育经验,要使学校走上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尽快缩小差距,跨入优秀学校行列,就必须扬长避短,高定位办精品,走“规范+特色”的办学之路。这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称校实际的基本思路,很快得到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而走出了第二步:准确的定位——特色。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制定出“特长班教学方案”,并报市、县教委批准。方案具体规定了特长班的专业课设置,教学、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部颁文化课标准,在“不降低要求,不放松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采取集中训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采取“三定”(即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专人考核)措施保证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训练正常、有序进行。
学校的特色教育初见成效,2001年高考中,应届毕业生程龙、周晓艳分别以专业成绩82分和78分,文化课成绩378分和360分被安师大体育系录取,郭丽娟被阜师院美术系录取。在总结几年来特色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从2001级高一开始采取“单独编班、统一教学、分散训练”的方式,强化特长生的培养训练,建成名符其实的“特色示范学校”。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