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200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原名亳州工业园区,初始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2013年通过扩区审批,面积增至18·67平方公里,并于2014年正式更名为安徽亳州谯城经济开发区。2008年获评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09年成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管理架构
谯城经开区实行党工委和管委会合署办公模式,作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管辖古井、十河等6个产业园。2025年机构改革后设立党政办公室、产业发展局等6个内设部门,行政编制35名,由正处级主任和4名副处级副主任组成领导团队。管委会负责人刘虎同时担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和区政协领导职务。
规划建设
企业服务中心统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管网铺设、道路绿化养护及企业用地"七通一平"达标监管。规划建设局负责空间布局优化和市政工程维护,已完成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2025年启动张良路与银杏路交叉口现代中药产业园南区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2023年开发区聚焦医药产业升级,引入12个亿元以上医药制造项目。2024年数据显示,食品加工产业产值占比达42%,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较2019年增长67%。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中,新增跨境电商企业8家。
环境管理
2019年首次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确认地表水cod年排放量88·63吨且达标处理。2024年启动新一轮环评,监测范围覆盖18·67平方公里规划区,重点评估大气污染物扩散对邻近居民区的影响。日常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管控,土壤重金属含量连续五年低于警戒值。
政务公开
管委会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主动公开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等18类政务信息。2021-2025年累计发布行政执法记录117条,公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明细23项。依申请公开受理点设在美誉产业园南区9楼,承诺40个工作日内完成非涉密信息答复。
经济数据
2020年度全省开发区考核评价结果公布,安徽亳州谯城经济开发区在考核评价排名居前列。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家,实现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7·3%。截至2024年底,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48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