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东凤医院始建于1961年,原名南头卫生院东凤分院,隶属中山县卫生局和南头公社,属全民年有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院址在沿江路南段,当时只有6名工作人员,100多平方米工作用房。
1969年分院迁至原东凤农业中学所在地,工作用房面积增至40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30多人,日平均门诊200多人次。
1974年成立东凤公社,分院随之脱离南头卫生院,建立东凤公社卫生院。
1980年内部机构不断完善,设有西医科、肿瘤门诊、五官科、中医内科、中医骨科、牙科、妇产科、x光室、检验室、中西药房和留医部。
1983年11月,农村体制改革,撤消人民公社,改设区,东凤卫生院随之更名为中山市东凤区卫生院,开设床位50张。
1987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农村体制改革,东凤区卫生院更名中山市东凤镇卫生院,开设了8张传染病床,增设了内儿科、外科、肺科门诊、理疗、心电超声室等科组。1989年开设第二门诊。
1993年市卫生局将镇区卫生院名称全部更名,东凤镇卫生院更名为中山市东凤医院,设立100张床位。年底,经市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
1997年医院自筹资金,新建门诊、医技、住院综合大楼。
1998年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接管镇内11间卫生站,隶属医院管理,设立一体化办公室。同年新建扩建同安分院大楼、横沥分院正式挂牌。
1999年设立床位159张,建立小沥门诊部。
2000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科。经市卫生局审查,小沥、伯公、同安、横沥社区卫生服务站,批准为中山市首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一,这年医院还开设专家眼科门诊。
2002年开设促健康门诊,扩建横沥分院,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同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将康复科、中医科与外一科合并。新建一座环保型医用垃圾焚烧炉,扩建400平方米的群众免费停车场,并对电脑网络软、硬件系统进行升级,提高了医院信息化水平。
2003年全国暴发非典型肺炎,根据非典防治要求,设置独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同时设立独立供应室,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焚烧炉,有专人负责。同年建立综合档案室,并在年底晋升为省级先进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将眼科与耳鼻喉科门诊合并,建立五官科病房,开设床位17张。配置多功能奔驰救护车及配套抢救设施。
2004年进一步加快院内信息化应用,对院内程控电话进行升级。引进医生工作站(电子处方系统)和住院、检验、影像工作站系统以及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医学期刊、报纸等数字图书馆系统。撤消防保科和妇幼保健科,成立东凤镇防保所。在美的风扇公司内设立医务室。同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中央供水系统,为病房和职工宿舍供应热水。将职工停车场与高雅线圈公司分界处的土地进行置换。
2005年安乐、吉昌、和泰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外三科(手外科),设床位30张。口科腔和供应室扩建,分别迁至医院正门南侧和在综合大楼五楼天顶。医疗急救与中山市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微机联网。扩建职工停车场。向镇公路建设指挥部购买兴华路科技楼2幢,解决职工住房。根据卫生局开展廉价医疗方案,在三门诊开设廉价门诊,在各病区设立廉价病房。同年制剂室纯净水生产线投入使用。
2008年儿科住院部从内科脱离独立出来,成立儿科住院部,设置床位35张。同时成立麻醉科。
2010年新东凤医院正式奠基,预计2011年底完成一期工程。
2011年3月底成立重症监护室(icu),并接受中山市卫生局医院等级评审, 同年6月,通过医院等级评审,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